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世界上距离最长、受益范围最大、受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
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周年。6年来累计调水超亿立方米,1.2亿人直接受益。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下游、中游、上游调水,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河、海河流域相互连接,构筑“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中国水资源配置格局。
东线工程
东线工程主要为缓解苏、皖、鲁、冀、津等五省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东线工程从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提水,沿京杭大运河逐级北送。东线一路上建有34处站点、台水泵,共计13级泵站,于是这也成了世界最大的泵站群。正是这个泵站群,让长江水从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开始,就被逐级提升,直至*河南岸。
串联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水分两路,一路北上自流天津,一路东奔润泽胶东半岛,累计调水46亿立方米,余万居民喝上放心水。
中线工程
中线工程主要向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供水。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线开挖渠道,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跨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累计调水亿立方米,惠及居民超过万人。
西线工程
西线工程主要是解决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六省区的缺水问题。从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输水隧洞,调水入*河上游。
为什么要南水北调?
中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约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中国,若以人均水资源量计算,最为“干渴”的并非沙漠广布的西北地区,而是华北平原,尤其是京津冀地区。那里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国际标准中人均立方米的极度缺水红线。
并且,人口快速扩张的城镇,迅猛发展的工业,更让流经华北平原的*河、淮河和海河,曾一度成为全国地表水质量最恶劣的地区。水量短缺、水体污染,可用的地表水所剩无几,于是人们不得不超采地下水、回用再生水,甚至挤占维系生态功能的水源,来填补庞大的用水缺口。
长江流域地区降水丰沛,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耕地比重仅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人均拥有水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丰水区。但北方地区人口超过全国的40%,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6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20%,且季节分配极不均匀,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水资源南多北少(南北方区分是指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制约了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特别是华北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少,年降水量在~毫米之间,降水集中在7~8月份。河流径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春旱尤其突出。
“干渴”的华北大地,迫切需要新的水源。而南方地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年降水量在毫米以上。因此,如果能从水量相对充沛的长江流域向华北地区调水,就能大大缓解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这也就成了南水北调工程能够立项并实施的基础。
END
联系我们
官方联系方式
官方微博:
文都公考培训辽宁校区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