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实习完结篇
——屈家岭考古记(二)
一、从田野发掘到资料整理
大禾场地点的发掘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经历了11月初十多天的好天气后,便迎来了半个月的连雨天,随后几天的阴晴不定,12月又寒雨连绵。幸好我们抓住了最后几天的机会完成了室外发掘,转入室内整理阶段。
资料整理是田野考古的后期工作,是对野外工作实物和记录资料的全面整理。其中记录是野外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是编写报告、后期研究的原始资料。记录有文字、线图、照片、三维等多种形式,下面展示一下我们记录的一部分。
探方日记:为保证田野考古记录的即时性,当日工作结束前半小时,我们就开始记录各自探方的工作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日期、天气、发掘者、用工状况、探方发掘进度、层位关系和遗迹现象的判断、堆积单位和遗迹单位的发掘过程和有关情况(如分布范围、土质土色、形状和结构)、重要遗迹遗物的示意图,以及发掘存在的问题等。
探方日记人手一本+坐在草堆堆上写日记
线图包括发掘区总平面图、探方总平面图、四壁剖面图、各层下开口遗迹平面图、遗迹平、剖面图等。线图的测绘主要有两种形式:现场测量手绘和摄影建模测绘。现场手绘是传统仪器测量与手工绘图结合,大部分的原始数据都是用卷尺一点点量出来的。我们的绘图选择了较快捷和准确的摄影建模测绘。以四壁剖面图为例,首先环绕探方拍摄获取全景照片,然后利用三维建模软件——AgisoftPhotoScan进行导入、对齐、生成点云和纹理等操作,最后可以得到探方四壁的三维图像,再分别切割、描绘后便得到了最后的线图。
认真的室内整理工作为后期资料的发表、分析和存档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拍三维的郭老师+在做三维的同学
二、考察+参观+学习
利用雨休时间,在郭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到十堰和天门进行了4天的参观学习。
第一站:南水北调郧阳整理修复中心库房和郧县博物馆
南水北调郧阳整理修复中心库房和郧县博物馆五层大楼中摆满了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出土数量巨大的古代遗物。其中还有郭老师当年发掘出的瓷器,对自己亲手发掘的遗物,总会有不一样的感情,这也是田野发掘最有意义的地方。遥想不知多久以后,如果我们再回到屈家岭考古工作站,看到亲手发掘出的器物,也许也是这般心情。郧县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同样多是南水北调工程出土的遗物,其中不乏曾入选十大考古发现的重要文物,见证了郧县作为中国古代南北文化交流重要通道的历史繁华。
郧阳博物馆+第一次见如此高的圈足
第二站:丹江口水库库区+十堰博物馆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最重要的输水工程之一,参观郧县博物馆后,我们又驱车到郧县库区参观。为了南水北调的工程建设,库区数百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郧县库区内就有著名的“郧县人”遗址、辽瓦店遗址、青龙泉遗址等。不过这些遗址在水库蓄水后大都已沉没于水下,难得看到真容。
郧县库区青曲镇区域
十堰博物馆有《走进恐龙时代》、《远古人类家园》、《仙山琼阁武当山》、《十堰与水》、《车与十堰》五个常设陈列和《南水北调湖北库区出土文物展》等临时展。展览上起万年前,下至21世纪,展示十堰的地质历史、史前文化、武当文化等自然和历史风貌。
《远古人类家园》展厅主要介绍在十堰这片不大的土地上所发现的梅铺人、白龙洞人、郧县人、*龙洞人等古人类化石及遗存。人类进化旅程的每一阶段,几乎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郧县人”了。年5月和年6月,在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发现了两具较为完整的人类颅骨化石,贾兰坡先生称为“国宝”,并命名为“郧县人”。郧县人是长江中游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属晚期直立人。这两具颅骨化石保存完成,在我国甚至整个东亚地区都较罕见,遗址还发现了大量石器和动物骨骼,为研究我国远古人类的活动提供了宝贵资料。《南水北调湖北库区出土文物展》以整个湖北地区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成果为内容,主要介绍十堰地区出土的部分精品文物。展览分为三个单元,从石器时代到夏商周时期再到秦汉以降,主要展示大寺遗址、青龙泉遗址、辽瓦店遗址和乔家院墓地等工作成果。其中不乏汉代“鸳鸯锅”等精品文物。
南水北调湖北库区出土文物展之“鸳鸯锅”
郧县人头骨化石(复制品)
第三站:武当山
作为道教名山,武当山被尊称为“玄岳”。自宋迄清,历代皇帝极力推崇武当山真武神,奉其为“社稷家神”。武当山古建筑始建于唐、宋、元、明、清均有修建。道教宫观在明代达到鼎盛,被称为“皇室家庙”。武当山古建筑群包括九宫八观三十六庵七十二岩庙。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参观了太子坡(复真观)、南岩宫和紫霄宫,但沿途的雪景对于岭南人来说是极大的补偿和吸引。
山顶雪景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