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印象二:泪奔的移民故事(一)
移民青海
贾元武整理
一、移民青海,淅川第一次移民。
年8月,淅川2.8万民工推车挑担,浩浩荡荡的去了丹江,当地人说“下丹江修坝”。
年,位于丹江口水库上游近百公里的淅川古城开始拆除,(该城始建于明成化7年,即年),那座被人们称为“半截插在天里头”的魁星楼轰然倒下,所有的机关、学校、商店、医院全部拆除,县*府的大牌子也一道摘下,县城搬到远离丹江一个叫上集的小镇上,(今淅川县城,俗称上集,老城人叫老北山)。
丹江大坝在建,淅川县城在拆除,看样子,库区人民必迁无疑。往哪里迁?人咋安置?一时间议论纷纷----
按当时长江水利委员会调查统计,丹江口一期工程需搬迁38万人,其中,淅川将迁走22.2万人,这20多万人将往哪里去,谁心里都没数。因为当时没有规划,没有论证,没有方案,更没有具体措施。上级指示“想办法,开拓思路,找出路。”南阳的领导们深感头疼。
这时,恰巧中央在北戴河有个会议,动员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青年到*支援边疆建设。南阳的领导们惊喜万分,灵机一动,办法有了,让淅川移民也去边疆“支边”。这一步妙棋,一举几得。
年1月,南阳召开会议动员“支边”,淅川分配人。然后,淅川成立机构,层层召开会议,动员“支边”。当时的青年都热血啊,想想能穿上*装,支援边疆建设,多光荣啊,一下子报名人。这个数字让领导们欣喜不已。也看出库区人民对*、对国家的热爱与信任。
不过听说,这里面也有其他因素。一是大坝在建,早晚都得走,晚走不如早走。二是支边*策优惠,很能吸引年轻人,且要求17-20岁,发放*大衣、*装、*被、*鞋,也算是*事化管理,很神气。三是生活所迫,当时粮食产量虚报,搞的群众吃不饱,不如出去闯一条生路。
于是,这第一批移民人,其中,男人,女人,披红戴花,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出发了。第一站送到青海西宁市,然后分三批到安置点。
年--年,库区先后两批人从许昌坐闷罐火车到甘肃河口,再坐汽车到西宁,再被送到青海*南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青海海南贵南县过马营*马场、青海海西都兰县农场。
二、在青海,淅川移民过得怎么样?
刚到青海,二三千人没地方住,住在破庙里,用土坯和木板中间一隔为二,一边男,一边女。看到这情况,这些十七八岁一二十岁的移民青年们开始想家开始伤心了,一到晚上,女的先哭,女的哭累了,男的接着哭,嚎啕大哭,撕心裂肺。
在那里,这些青年们做什么工作呢?挖地开荒。冷冻的土地一撅头下去一道白印,一天又能开荒多少呢,连当地人都跑了,不在那地方住。每天要开荒7分地,完不成任务还得挨打,不让吃饭,有的受不了,跑了,管理人员开着吉普车撵,抓回来吊到庙里打,寒冷地带,再挨挨打,基本上都被打死了。有的跑跑又回来,茫茫戈壁,不辨东西,你能去哪里,跑不出沙漠戈壁就有被冻死饿死的可能。
当时还提出“开花结果,扎根边疆干革命”,号召让男女配对,扎根边疆,留到青海。可生命都没有保障,且一心想着跑回来,谁还敢配对,所以,没有配对多少。
不到一年时间,一千余名移民因病或其他原因非正常死亡,占移民总数的30%。------。这还只是一个地方。实际整个青海的淅川移民据说死亡的不下人。疾病、各种身体和精神的折磨、偷跑途中的死亡等。
艰苦恶劣的环境磨不灭一些移民的偷跑念头,他们逮住机会就偷跑,有的没来得及上路就倒下了,有的没能走出高原,倒下了,有的勉强撑到西安,命丧*泉。
杜黑林一家,去时三口人,返回时,妻子死在兰州,孩子在西安火车站丢失,他要饭回来成了“孤家寡人”。
王桂月,丈夫死在同仁县,长子是劳力被强行留在青海,10岁次子许昌下火车丢失,她孤独一人要饭哭泣返乡。
刘邦西的母亲从村里回信中听说青海情况后,决定千里寻子,延续香火,因为他上面四个姐姐,他是唯一男孩。他母亲央求村干部给孩子写一封信发出去,并开上证明,把家里全部粮食做成干粮,年春节刚过,孤身一人,留下四个闺女照看家里,迈着小脚,一步三晃的出发了,翻山越岭,忍着剧痛,走了28天走到兰州火车站。由于刘邦西也早早收到信件,知道母亲要来,就利用夜里值班机会偷跑七天到西宁车站,找了三天,没见母亲,就又赶往兰州,在兰州火车站找一天没见人,又去汽车站。也许是母子连心,在兰州汽车站外一个小巷里,他看到一个褴褛的老太太身影,多么熟悉的背影,他喊了一声“娘”,母亲回头,母子相认,相拥而泣。母亲的腿已严重肿胀,她揭开母亲的腿上的绷带,母亲的腿上脚上已是血脓一片。他跪在地上抱着母亲瘦弱的身体哭泣着,母亲拍着孩子的背,拿着已看不出颜色的窝窝头让孩子吃,他饥肠辘辘就这凉水一气吃了三个。然后他决定背着老娘回家,一路乞讨,走了三个月,回到了淅川,他在那边配对的媳妇年国家决定撤回移民时才回到淅川。
一桩桩案例,令人泪奔,无法罄书。
随后,在青海的淅川移民,陆陆续续,长途跋涉,沿途乞讨,徒步返回淅川,一路上冻死饿死无数,这也算是一支“西路*”的覆没。
三、无奈撤回。
在无奈的情况下,淅川县委于年8月21日斗胆给南阳地委、河南省委、中央写了一封数千字的紧急报告,汇报了淅川移民在青海的情况。*中央很重视,派出调查组,经过调查,核实了情况,得出了和淅川一样的结论。中央决定,将在青海的遗留淅川移民,整体迁往条件较好的*。但淅川移民青海的遭遇使他们再也不敢有任何希望企望了,他们一心只想回家,回到那个生养的地方----淅川。多名移民坐在西宁火车站冰冷的站台上,静静地坐着,任凭咋说,死也不上火车。于是,紧急请示中央,周总理急速下令“淅川支边移民撤回原籍。”
淅川移民带着满身的疲惫和沧桑于年初回到了生养的故乡----淅川。他们对大西北已不再抱有希望,他们再也不愿提起大西北,他们已被伤透了心。他们回来后,他们住在哪里?他们的家早已没了。中央和地方很重视,先后拨出专款修建房屋,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免费治疗疾病。年前后,青海方面觉得“过意不去”,派出人员数次来到淅川,对死亡伤残人员进行调查、赔偿、善后。死亡的每人补助.3元,下落不明的补助.58元,致残的补助49.75元,还有人未得到任何补助,下落不明的人也没有得到任何补助。
这是一次失败的移民。这对新世纪的“和谐移民”提供了良好的参照。在现今的大西北开发中,特别是青海的开发中,请不要忘了年---年,有一批河南南阳淅川人在那里耕耘过,还有几千年轻的生命在那里长眠着。
昆仑无语,忠骨有*,丹水淅川,舍命报国。
(贾元武年12月6日整理于裴建国先生《世纪大移民》一书。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