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南阳新闻战线ldquo宣传贯彻十九大
TUhjnbcbe - 2021/1/7 13:42:00


  水美、滩美、镇美、村美、人美……


  ——南阳新闻战线“宣传贯彻十九大十佳记者走基层”采访组淅川采访纪实


  深冬冷妆,怡然诗意。一库清水,波光粼粼。冬天在淅川,没有春天的鸟语花香,没有夏天的炙热暖阳,更没有秋天的丰硕果实,但这里有更加清澈明亮,更加纯净绵甜的丹江水。

 

一库清水,波光粼粼


  


  12月5日至6日,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景文栓、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卢忠哲带领南阳日报、南阳电台、南阳电视台、南阳晚报、南阳晨报、南阳网等媒体组成的“宣传贯彻十九大十佳记者走基层”釆访组,深入淅川丹江水库采访。淅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梁玉振,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荆紫关镇*委书记马华中陪同采访。

来到淅川你会发现,这里水美、滩美、镇美、村美、人美……,旖旎的风光,品之、观之、敬之、赏之、恋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美丽的丹江水,从商洛山的崇山峻岭中索绕迂回,怀着对母亲河的眷恋,缓缓地流到豫、鄂、陕交界的淅川县境内。


  


  美丽的丹江口水库


  


  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于年始建,年竣工,水域面积平方公里(万亩),蓄水总量达81亿立方米。库区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两岸青葱,鸟鸣低旋,一库清水静谧。3年前,清冽的丹江水从这奔涌而出,沿着千里长渠一路北上,流过中原、奔入京津。守着“大水缸”,握着“水龙头”,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最重要的水源地,为守护好这一渠清水,淅川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逐步向绿色发展转型。3年来,经历过转型阵痛的淅川开始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步伐。


  


  生态造林,千座荒山披绿装


  


  12月5日上午,采访组一行来到白渡滩荒山造林基地。该基地位于淅川县马蹬镇,是远近闻名的白鹭滩。此前,它叫白鹭滩,是一个荒坡滩头;虽然是寒冬,郁郁葱葱的丛林之上,仍有上万只白鹭在飞舞。白渡滩,是水源区生态变化的缩影。

造林专业队负责人向大家介绍白渡滩

白渡滩植树造林“荒山变绿山”


  


  据造林专业队队长刘汉平介绍,10年前,他就领着20多人忙碌在淅川县大大小小的山头,植树造林,绿化库区。“白渡滩,是典型的石漠化荒山,岩石裸露、土层单薄,种树不容易活。”提起过去,刘汉平直摇头。


  


  在刘汉平的记忆里,淅川境内不少地方山石裸露、草木难长、水土流失等石漠化现象严重,水源涵养能力差。因为土壤贫瘠,树木成活率极低,可谓“年年栽树不见绿”。

丹江口水库山上的“生态屏障”


  据了解,为构筑南水北调中线源头的“生态屏障”,近年来,淅川县通过市场运作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和力量参与造林。县里与有实力的公司、大户签订造林合同,按成活率兑付造林资金;同时,该县林业局在树苗树种选择、造林时间、造林方式、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严把管护环节,并给予造林队专业指导,造林成活率大幅提高。


  


  “这几年种树,才是真的见成效,不仅绿了荒山、保了水质,还美化了生活环境,我们种树的劲头更足了。”刘汉平笑着说。


  


  统计显示,近年来,淅川县每年生态林造林绿化面积在10万亩以上,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造林合格面积连续8年位居河南省第一。

 

记者采访现场


  


  凡人丰碑,彰显移民精神


  


  南水北调大移民,千秋伟业只待今。


  


  上午11时许,采访小组一行离开白渡滩,乘车沿着环库公路,经“小三峡”,到达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


  


  鱼关村移民丰碑


  


  鱼关村一角


  


  记者采访现场


  


  参观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


  


  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鱼关村,这里有鱼关村移民纪念亭(碑)、56座刻有万移民名字的移民丰碑、移民纪念林、南阳移民教育培训基地等移民人文景观,以及中国报告文学南阳创作研究基地、丹艺苑等配套。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先后被南阳市委宣传部、南阳市移民局设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移民教育培训基地,央视《焦点访谈》、《河南新闻联播》等媒体曾对其专门报道,被誉为南水北调精神地标、移民精神发源地、丹江移民心灵家园。


  


  采访组成员在移民丰碑前合影留念


  


  移民丰碑由56座长8米高2米厚0.4米重20余吨的花岗岩碑组成。主碑1座上书“移民丰碑”,52座副碑上錾刻淅川10乡镇个行*村个村民小组共16.5万名移民的名字,在入口处立碑记石1块錾刻《丹淅移民碑记》,立“移民干部丰碑”两座錾刻移民迁安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


  


  经河南省*府移民办研究批准,年1月在鱼关村动工兴建由河南省文物局批准设立的“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和南阳市移民局批准的“南阳市移民教育培训中心”。其中“淅川县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建筑面积约平方米,内部分设为5个展示区,集中展示南水北调起终全程概况和丹江移民的楚汉民俗实物。


  


  扶贫基地探索扶贫之路


  


  下午14:00左右,采访组成员从鱼关出发,每人怀着一份浓浓地兴趣和好奇心,前往滔河乡新绿食用菌孵化园采访。


  


  记者在滔河乡新绿食用菌孵化园采访

滔河乡新绿食用菌孵化园内景


  


  “如今我们小两口都在食用菌产业孵化园打工,一个月总共有来块钱收入,还能照顾孩子上学。*府又在新集镇给咱盖了新房子,这样的生活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提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原来居住在深山村的淅川县滔河乡贫困户陈海涛既兴奋又感激。


  


  孵化园钢架遮阴大棚


  


  滔河乡食用菌产业孵化园是滔河乡年招商引资项目,位于滔河新集镇附近的白亭村,占地面积亩,计划总投资钢架遮阴大棚、技术培训中心、菌种研发中心、珍稀菌类展示中心、菌棒制作车间等项目;年建设二期工程,包括冷藏及冷链运输基地、烘干车间、产品深加工车间等项目。


  


  该孵化园的建成使用,为滔河乡贫困户尤其是新集镇异地搬迁贫困户的脱贫提供了产业支撑,为全乡大力实施产业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魅力古镇文物保存完整


  


  如若说,人的一生,有许多思念和牵挂的话,那么,除了故乡和亲人与至交之外。或许,那神奇而美丽的荆紫关古镇,也是属于令人思念牵挂的范畴之一吧?


  


  荆紫关古镇


  


  荆紫关古镇,这座颇俱魅力,又格外惹人向往的千年古城,像有着一种无限魔力似的,时刻牵动着人们的心灵。既使您游览了无数次,不但不会有厌倦之感。反倒恰似时下一对在热恋中的帅哥靓女一样,缱眷缠绵,难舍难分,自然会产生思念牵挂的情怀。


  古镇座谈


  在12月5日晚召开的座谈会上,梁玉振对采访组的到来表示欢迎,希望采访组的成员积极弘扬正能量、树立新典型,多宣传报道基层工作,展示淅川的亮点。马华中向采访组成员介绍了荆紫关镇基本镇情。与会人员围绕采访感受、采访方向等进行了交流。


  


  在荆紫关镇,古朴的味道让采访组成员心情颇为激动,好似久别故地的游子,乍一回到旧地的感觉。大家不仅对那“四面依山,三水绕城”而构成的,多姿多彩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古老城廓感兴趣,而且更对那异彩纷呈的山水景色有一种莫明地思念与牵挂。


  


  这不是电影厂建的外景拍摄地,也不是后人重修的仿古建筑群,而是一条目前国内保存完整、规模宏伟的明清古街。


  


  坐落在豫、陕、鄂三省交界处、淅川县荆紫关镇的这条沿河小街,曾有过值得骄傲的历史。从汉代开始,作为丹江河道的最后一个码头,这里一直是中原地带的水陆要道和货物集散地。明末清初,是丹江漕运最鼎盛的时期,也是小街商贸发展的最高峰。来自全国各地的帮会、商行纷纷来此落脚。他们召集各省能工巧匠,在小街上修宫、建馆,炫耀门面,招揽生意,把这个古镇装点得富丽堂皇。


  


  到上世纪初,丹江河水逐年减少。丹江水库的建成,使中下游的河道几乎断流。从此,这条依赖漕运而兴旺发达的小街,逝去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却留下了一处集我国明清民间建筑艺术精华的古建筑群。


  


  目前,古街有多户、多居民居住。据悉,古街所在地的荆紫关镇人民*府已着手古街旅游资源的开发,先后启动了古街公共设施改造、新建建筑拆迁、年久失修沿街房屋维修等工程。这条几乎被人遗忘的明清古街,将成为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旅游热点,而重现繁荣。

荆紫关镇革命纪念馆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的细微之处传承。


  


  在古街中段一处古香古色的院落内,坐落着荆紫关镇革命纪念馆。馆内保存着毛泽东同志为指挥王震等进行中原突围时的几份电报手迹和作战地图(复印件)。地图上,荆紫关这个弹丸之地竟画满了圈圈点点,可见其重要性。


  


  采访组成员不顾旅途的疲惫,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沿着七湾八拐的古巷道前行。先后浏览了“中天楼”、“一根面”馆、“汉桓候祠”,以及处在苍茫之中的嘉陵江,大家才尽兴而去。


  


  省级“飞地”石槽沟村:两省村民一家亲村容村貌焕新颜


  


  当日9时许,采访组来到石槽沟村。随手拿出宣传页,翻开地图,目光锁定在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的地带,这里有一个小村庄,村子不大,仅有1平方公里的面积,人口也不多,只有来人,耕地有多亩。这个村子名叫石槽沟村。别瞧这个村地方不大,但“级别”可不低呢。

采访组石槽沟村合影


  


  从地图上看,石槽沟村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白浪镇境内,但它并不属于湖北省,而是河南省唯一的省级“飞地”。石槽沟村隶属于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白浪镇的腹心,是由旧时跨省结亲陪嫁土地而形成。


  


  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访


  


  荆紫关镇把该村作为新农村试点村培育,按照“山水相映、小桥流水、林渠配套、产业富民”的风格进行建设。总投资多万元,建成了村部一座、广场一处、牌坊门一座,硬化水泥路面米,修筑浆砌石水渠米,小桥4座,桥渠配套石雕护栏,争取水利项目建成3个小湖塘。同时,结合地域特点,培育胡桑、核桃、养殖等支柱产业。

 

石槽沟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通过精准扶贫,强力建设,使石槽沟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成为展示河南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窗口。

来源:南阳新闻网记者:周星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阳新闻战线ldquo宣传贯彻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