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脱贫,我光荣”,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增强广大贫困群众自觉勤劳脱贫的思想意识,鼓励广大群众树立“贫困不光荣,勤劳可致富”的思想观念,主动发展产业增收,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甘贫困,勤劳致富意识。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扶贫攻坚指挥部决定在全镇挖掘整理一批“勤劳脱贫之星”光荣户事迹材料和音像专题片,并在全镇给予表彰奖励,形成脱贫光荣,先脱贫有奖,提升贫困户的精气神,增加他们的“心劲”。为此,笔者在马不停蹄的一个星期的采访挖掘,发现一些贫困户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广阔田野上,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涌现出许多有理想、有追求、懂技术、善经营、能致富的新鲜故事。
老哥俩比赛谁先脱贫
提起六里坪镇油坊坪村老哥俩比赛看谁先脱贫的新鲜事,方圆数十里内无人不晓,老哥叫郑加*,今年63岁。老弟叫郑加富,今年53岁,也许是穷日子过怕了,爹妈给他们取名时取了两个能兴家立业、富贵发财的好听名字,但时运不佳,只到了年前,两兄弟还过着穷日子,年两兄弟同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老哥俩两家人围着在一起,拉着家常,说着说着脸上发起烧来。“现在扶贫*策这么好,又不缺胳膊少腿,凭啥子不为老祖宗争脸,把贫困户的帽子给摘掉,看谁先脱贫!”说道情深处,老哥俩端起酒碗碰了个杯,喝上两口......
家住沙沟河东的弟弟郑加富,全家4口人,因原居住地在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土危房,小孩上学花费大,造成生活困难。通过镇领导和帮扶干部的帮助关心,协助郑加富夫妇在家发展脱贫产业,种植了4亩西瓜,养殖了10头牛、20只山羊,多只鸡和60多头猪,年纯收入达2万多元,长子郑红伟在十堰一家汽修厂上班,年工资收入2万元,全家人均收入1万元,今年实现了脱贫目标,并且新建了生态扶贫搬迁砖木房屋。猪多肥多,猪粪促菜,菜茂畜旺,种养并举,走上了发家致富路。brbr家住河西的哥哥郑加*见弟弟率先当上了“猪元帅”、“鸡司令”、“羊掌柜”、“牛团长”,感到很丢脸,但老郑有股子不服输的犟劲,说干就干。“你在房前屋后搞养殖,粪多臭味多,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破坏了生态,还会与周边邻居闹矛盾,我不能破坏了生态,伤害了更多农民的利益。”因此,他在帮扶干部的帮助关心下,在远离居民区的高山顶上建起了一个养殖场,与弟弟比生态环保。他说,建在山上有更多的好处,在林下养殖,空气质量好,鸡少传瘟,生态共生,绿色循环,互为补充,鸡粪通过无公害化处理转化成为有机生物肥后,污染空气、破坏环境,影响乡邻关系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2亩多菜地也比别人长得好。通过两年的精心管理,在荒山上养殖土鸡余只,年收入达1.6万元,儿子郑黎明在十堰汽修厂上班,年工资收入2万元,全家人均收入1.2万元,实现了脱贫目标,而且一家三口搬进了新建的生态搬迁安置点砖混房屋。两兄弟比吃苦,赛勤劳,双双被评为镇“勤劳脱贫致富之星”光荣户。
“女当家”脱贫板眼多
在农村有个俗语:“不怕家里穷,只怕女人懒。”“老婆是个宝,致富不可少。”“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意思是说有个勤快妻子当家立事,带动男人勤快致富也就快,要不然就是“双桥好过,独木难行。”在六里坪镇还把最高的自然村,有一个叫何家垭子的自然村落,这里属该镇六里坪村七组管辖范围内,在高高的高垛子寨下有一个小型家庭农场,农场主叫彭桂华,笔者采访这位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时,彭桂华非常兴奋,而且快言快语地说个不停,一会让看挂满果实压弯了树枝的柑橘园,一会又让看她养的头生猪和30只山羊,十几只蜂箱,只土鸡。他活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一勤天下无难事,只要勤劳就能脱贫致富。”说起以前过的穷日子,现年54岁的彭桂华有说不完的话,男人何忠生老实巴交,但人很勤劳,也听老婆的话,就是没有致富项目,守着几亩坡地混个肚儿圆。前年,精准扶贫开发,她家被列为贫困户。扶贫干部谭*动员她家利用山场面积大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和柑桔种植脱贫产业,并利用项目资金,修通了通往她的家庭农场水泥公路米,有了公路方便了运输,在山顶上建起了三间砖混结构的大瓦房,又相继建起了平米的猪舍、鸡舍、羊栏,又送她儿子何向涛到市科技学校培训家禽家畜养殖技术,培训中学到了许多创业致富的技术,儿子回家后,说干就干,买来母猪15头,公猪4头,用滚雪球的办法,几年下来发展到多头生猪,预计今年年底,生猪出栏收入可达8万元,土鸡蛋收入可达万元以上,柑桔收入1万多元,扒去生产性开支,人均纯收入1.5万元不成问题,成为该村率先摘帽脱贫光荣户。
目前,六里坪镇像彭桂华这样有女人当家,带领全家脱贫致富的光荣户有陈妮妮、梁小瑞、王学梅、杨万兰、朱志梅、邓文云、吴风秀等一批靠勤劳的双手带领全家实现了脱贫致富的“半边天”。
身残志坚勤劳穷变富
今年31岁的周莹莹,拖着一支假肢,自建牛舍,在六里坪镇杨家湾村脱颖而出,成为六里坪镇身残志坚依靠勤劳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典型。他经营的室内养牛场,养殖肉牛34头,养猪4头,养鸡0只,种植蔬菜2.5亩,年全家4口人,人均纯收入已达到元以上,彻底实现了脱贫目标。几年前,一场不幸的事故,造成周莹莹左腿被迫截肢,失去了外出打工的能力,望着两个年幼的儿女,她他暗暗下定决心,决不能就此消沉下去,只要有信心,*土变成金,不怕腿残,就怕志短,只要勤劳就能撑起一家之主顶梁柱。这时,村帮扶干部葛永莲来到他家问寒问暖,并根据他家的实际,制定了脱贫规划。于是,他把眼光投向家乡的一块山坡从事肉牛养殖和种植业。于是青睐挖掘机,平整了一块场地,建起了多平方米的牛舍,氨化池、牛隔栏,主要进行活牛育肥、母牛配种繁殖、转手贩卖,他和妻子起早贪黑,经过“滚雪球”式的繁育,*牛已发展到34头,牛多肥多,肥多菜多,菜多鸡猪饲料多,走生态农业循环养殖种植之路,就这样,周莹莹就是拖着一支假肢一步步坚持下来,发展壮大他的养牛事业,做一个依靠勤劳养牛“发财”,赶着*牛奔小康的“牛官”。
现年56岁的郭学启,家住六里坪镇溪沟村三组,说起这家人的现状,可谓算得上“病贫之家”,他和妻子常年患有慢性病,而77岁的老母亲也患有严重的慢性病,只有其独生儿子外出打工挣个医药费补贴家用。前年,扶贫工作队干部来到他家,看到一家人住在3间土危房,便为他家申请了建房指标,几天后,拔掉土危房在原址上建起了三间砖木新房,有了新房,怎样在脱贫产业发展上实现有钱花、能致富?于是在工作队的帮助支持下,他家开始养猪4头,种植蔬菜2亩,在旱地种玉米、红薯,使他的家庭逐步有了起色。郭学启说:“像我们这样的病贫家庭,都不愿意子子孙孙都守着穷窝,都会发自内心地希望除掉病魔早日脱贫致富,现在*的扶贫*策这么好,更要感恩图强,不当扶不上墙的懒汉。”两年来,老郭一边养病照料母亲、妻子,一边在蔬菜地里辛勤劳作,尽心尽力,起早贪黑地辛勤管理,以家庭养殖促产业发展,现在全家收入可达3万多元,人均收入元,成为脱贫致富光荣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