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大代表朱是西建议加大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补偿,令南水北调工程再次映入大家眼帘。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水利史上的一大壮举。整个工程分为三条线,东、中、西线。工程在上世纪50年代便已构想,直到年才开始正式动工。年东线一期工程完工,年中线工程一期完工。
将数千里外南方的滔滔江水送往华北,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少见的。那为何我国要不惜动用如此大的人力和物力做这一件事情呢?
原因:
我国华北地区地势平坦,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同时工业也以重工业为主。这三个条件就决定华北地区需要大量的水。
而华北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毫米至毫米之间。远远比不上秦岭淮河一线南侧地区。这些降水量根本不够华北地区用,也就导致华北地区一直处于紧张缺水状态。
年,河北省总供水量.5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供水量.92亿立方米,占比达63.9%,相较之下,地表水源供水量仅仅59.47亿立方米,污水处理、海水淡化及雨水利用量6.17亿立方米。
年河北省人口万万,占全国总人口5%左右。全国生活用水.1亿立方米,河北生活用水27亿立方米,占全国总用水量的3.2%。
年河北省工业用水量20.3亿立方米,仅占全国的1.59%。;年全国农业用水.4亿立方米,河北为.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3%,全国耕地面积20.23亿亩,河北为万亩,占全国的4.8%。
降雨量小,用量大,就造成华北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
工业生产需要用水,居民生活需要用水,农业灌溉也需要水,地表水不够供应只能大量开采地下水,而这样又导致地下水水位快速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造成地面沉降和塌陷等问题,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极大。
不光是河北,北京也同样面临着水资源危机。密云水库是京津唐地区第一大水库,承担着向首都北京供给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责任,仅-年的4年间,库存水量就萎缩了3/4。年,密云水库蓄水量仅剩6.5亿立方米。没有办法的北京只能靠抽取地下水维持,令北京平原地区的地下水位以每年1米的速度持续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提出了能不能将南方的水调到北方来缓解北方缺水的状态?其实早在建国初期便有这样的设想,只是一直没有条件实施。
而进入新世纪以后,面对华北地区日益紧张的用水问题,最终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
建设:
一、东线工程:东线工程从江苏扬州一路北上,跨淮河、穿黄河,最终将水送往山东和天津地区。
东线工程一个最大的问题便是从调水起点到黄河南岸,地面高程升高近40米。要想引水成功,就得实现“水往高处流”。怎么办?使用泵站将水抽上去,将水位抬高。于是从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开始一路抬高水位,将水送到最高点。
二、中线工程:
中线工程的起点为丹江口水库,为了增加水库容积,同时也为了让水能自流到北方,要让丹江口大坝高度加高14.6米,这样书库的水面面积增加至平方千米。既有高度又有宽度,这样才能保证中线工程的顺利。
不同于东线可以利用现有的河道,中线完全没有可利用的河道,只能建设近三千里的水道。
工程要穿过无数的河流,为了保障输水水质安全,避免受到洪涝及污染的影响,就需要从当地河流上方或下方通过,于是出现了“水立交”。
但更多的时候,中线工程则以倒虹吸的方式,在地表之下穿越道路或河流,其中难度最高便是穿黄工程。如何穿过黄河天堑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件大事,好在我国被称为“基建狂魔”。
大型盾构机前行超过4千米穿过黄河底部,而这花费了足足一年半。
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中线工程也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北京。
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大大缓解了华北地区缺水的局面,对恢复华北地区的生态有着极大的作用,同时也缓解了缺水对发展的制约。
在这里我们应该认真正视朱是西代表的建议,加强对水源地的生态补偿,毕竟他们付出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