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区西北角,离颐和园不远,有一个湖,叫团城湖,这里是北京两千多万居民最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
向南公里,有一个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一库碧水、一江清流,日夜不息,一路向北,滋润着北方大地。
南水北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一世纪工程的背后,是几十万移民告别故土,开辟新家园的惊世壮举。
每天清晨,丹江口市牛河林区五谷庙村的村民徐家东就早早出门,从家门口走到村里的制高点——千岛画廊观景平台。徐家东要赶在游客到达前,做好保洁工作。
“我们这水质确实好,你看这水,清哗哗的。环境卫生搞好了,说小一点是为了本村发展旅游业,说大点就是为了一江清水送北京。”
九年前,徐家东搬了家,就地后靠,住进了移民安置点。现在每天上班的路上,徐家东都会往自家老房子的方向望两眼。
“虽然是土房子,在这边住,也特别好。地近,柴火呀,什么都近。”
老伴蒋桂英的手机里,还保留着一家人在老房子生活的点滴。
“那时候房子好烂好烂你看,有桔子树,有菜地。这个是洗脸巾还是我结婚的时候买的,用坏了。”
灶台前的桔子树,伸手就能摘到果子,可一年四季瓜果飘香,却不足以换来更好的生活。
“过去的时候,只能用船只运,一趟一大挑桔子,多斤,压得不得了,才卖几十块钱,二三十块钱了不起。”
交通不便、经济来源少、生活条件艰苦,是村民们对过往的集体记忆。一切的改变,都缘起南水北调。随着丹江口大坝一米米建高,上游水位一点点抬升,库区移民的脚步就一步步加快。
从年开始,五谷庙村村民开始集中搬迁,全村户人,移民就占到了将近一半。虽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两层小楼,但原先的好田好地没有了,并且为保护水源,水里不准捕鱼,露天不让养猪,凡此种种,都让大家对新生活的开启,显得束手束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过几年的光景,依托库区优美的自然风光,村里大搞旅游产业。如今,一年一度的“樱桃节”、“柑桔节”都会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观光。
在政府的帮扶下,徐家东开起了“青山绿水”农家乐,建起了4亩鱼塘,还成为了村里的保洁员,小日子越过越滋润。闲暇时,他总爱邀上同组的彭太成,到家里吃饭聊天。
“来喝一瓶,别客气呀!最近这个几年,我们这个地方是变了个样,农家乐搞得好的话,应该还可以。我们每年的五一,十一,人很多,路全部是满的。”
因为供两个孩子读书,彭太成家里一直不太富裕,年被列为贫困户。按扶贫政策,家里每年会获得好几千元的学费补贴。这解了彭太成的燃眉之急,却也红了一些村民的眼。不过,彭太成自己心里总憋着一鼓气。
“谁想当个贫困户。贫困户不光荣,自己努力挣出来的钱才光荣的。不是我最后下定决心,搞大棚。自己挣钱。”
驾驶着小农机,彭太成在地里忙活着。翻完地,垄好土,施上肥,新进的草莓苗就可以移栽了。从年开始,彭太成先后贷款10多万元,建起7个大棚。现在,早已脱贫的一家人再也不用借钱上学、借米开锅了。
彭太成:鱼、鸡、肉,冰箱里都有。
记者:怎么都冻起来呢?
彭太成:吃不赢嘛,想吃就吃,以前你想吃肉吃肉,都吃不着。
又是一个巡水的日子,身为护水员的彭太成,一路走一路看。从小在汉水边长大,对这一库清水,他有着很深的感情。
“特别是卫生要搞好,我们自己吃的也是我们这里的水,坚决叫我们这里的水保护好,让北方人民吃上我们这里的放心水。”
北京,一座全球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天蓝水绿、处处生机。北去南来,因为水,北京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丹江口,从此牵手。
年起,北京市海淀区与湖北省丹江口市对口协作结对,海淀区通过产业扶持、生态建设、消费帮扶等措施,带动丹江口市经济发展。年4月,丹江口市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湖北台记者夏晓青、周恬、刘开莫、陈赟
编辑周漫、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