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若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是南水北调宏伟构想的首次提出。
中国北方本来就干旱,加之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过度开采地下水,缺水更加严重,地下水位已近基岩;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几乎枯竭,从年至年,有21个年份出现断流,其中年就断流13次。渴!渴!渴!……整个华北人民在呼喊、在渴望,期盼毛泽东同志向南方借水的伟大构想能够早日实现。
经过科学论证,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按照《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蓝图,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线、中线、西线三个工程。完全建成后,可沟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在中国构成“四横三纵”的水网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北方,尤其是京津地区的缺水问题。工程总投资亿元,建设周期50年。
东线工程已经竣工,西线工程由于自然环境、交通、地质、技术等因素,目前仍在论证。
南水北调工程创下了数个“世界之最”。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横穿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涉及十余省市,工程量巨大。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距离最长的调水工程。“三线”工程干线总长度千米。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供水规划区人口4.38亿。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水利移民史上搬迁移民强度最大的调水工程。
这里,重点说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中线工程输水从丹江口水库东岸的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经方城垭口,经河南、河北,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注入北京颐和园团城湖,并入北京市供水系统。初期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远期可达亿立方米。可大大缓解豫、冀、京、津4个省市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生活和生产用水短缺问题。干渠包括天津段全长千米,幅宽米以上,最大宽度米,最大挖深47米,水深7.5至8.5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风雨英雄路——写给青少年的党史故事》插图
中线工程于年12月30日在河北省滹沱河挖下第一铲;年12月28日10时,总干渠渠首陶岔枢纽工程在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奠基,到年12月12日全线通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胜利完工。
中线工程总搬迁移民34.5万人。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是我国水利移民第一大县。南阳大移民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前所未有。
中线工程仅河南段就有“八大难题”:渠首工程、湍河渡槽、膨胀土试验段、方城垭口工程、沙河渡槽、穿黄工程、高填方、穿漳工程。中线工程是中国水利史上难度极大的施工项目,也是世界奇观。
截至年4月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亿立方米。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众多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攻坚克难,几十万移民和移民干部无私奉献,几十万建设工人日夜奋战,仅南阳就有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年至年,南阳市就有几百名党员干部累倒在移民一线,12名党员干部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伟大工程是由人民创造的,也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部浩瀚、壮美的水利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年5月13日在淅川渠首视察时说:“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
“吃水不忘掘井人。”南水北调的移民就是“掘井人”,他们为这个世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是当代值得尊敬的人。
南水北调,南北两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来源《风雨英雄路——写给青少年的党史故事》
作者水兵
编辑夏赛赛
校对王冰
审核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