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不是牌坊
入夏以来,有火炉之称这个城市周边河湖已相继吞噬了四条年轻的生命。他们是进城务工人员,因为天热得受不了,就下水去消暑,可下去后就没再上来。人们在惋惜之余,试着分析原因,说农民工在家乡河水中游泳惯了,到城里后依然禁不住下水游泳的冲动,但城里游泳馆太贵,只好找自己并不熟悉的河湖“野泳”一把,于是悲剧就发生了。太贵的原因,是游泳馆太少了。然而法新社说,中国的体育场馆比体育赛事多。它们设计精美,造价高昂,而且完全是崭新的,但它们的使用状况令人担忧。尽管高水准的体育场馆在中国许多城市涌现,但中国国内的体育比赛在很大程度上仍在发展之中。上海东方体育中心的“月亮湾”跳水池、能容纳1.8万人的“海上*”主场馆以及“玉兰桥”游泳馆,官方曾声称要把这环境优美的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为公众提供最佳游泳场所,但体育馆现在却正准备明年的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8月2日《参考消息》)可以咂摸出法新社“场馆比赛事多”的言外之意,那是在说咱许多体育场馆闲置着呢。这些年,我们似乎正在进入国际体育赛事的追逐阶段,继北京奥运会后,广州斥巨资主办了亚运会,新建或整修了十多个场馆,包括板球体育场和室内赛车场。刚刚落幕的游泳世锦赛为上海又添了若干场馆;深圳马上要开世界大运会了,在宣传片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簇新的体育场馆;2014年青奥会将在南京举办,除了原有场馆,马上还要新建大批体育设施。诚然,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无一例外地会为各地增添许多体育场馆,这是好事,城市体育场馆多,起码反映了该地健康向上的风气,总比高档娱乐场所有意义得多,因为后者暗示的是靡靡、享乐或曰醉生梦死的风气。体育场馆多了,赛事又不可能天天有,比赛结束后,那些曾经给主办者带来自豪和荣光的体育场馆,赛后的利用向来就是个难题。所以像澳大利亚办奥运会,许多场馆根本就是临时建筑,比赛结束后活动板房或者帐篷一拆,原来啥样还是啥样。我们建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的场馆,也不能算错,但赛后如何使用这个问题同样需要考虑。我在北京隔着栏杆参观过一些奥运会的场馆,当时觉得馆内太空太没人气,也许热闹的时候我没遇上。但身边的场馆在体育赛事结束后利用率一直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要么交通不便,要么票价昂贵,要么一些项目离普通人的需要太远,高尔夫球场、赛马场占地阔大,风景优美,但普通人也就能隔着栅栏窥视一下,想进去基本不可能。而人们乐意玩的地方,比如游泳馆、乒乓球羽毛球馆、篮球场足球场,论场买票的话,几十上百已经算是便宜了;论钟点买票,一小时最便宜也得20块钱。管理方美其名曰这是以馆养馆,客观上却屏蔽了最需要这些场馆的大众,也削弱了体育场馆应有功能。体育场馆本来就应该是公益性的公共产品,如果有方便且廉价的游泳馆,不但满足了人们健身需要,“野泳”的农民工也不至于命丧河湖呀。这事儿肯定有人能想得到,但要真正将体育场馆完全用来利民却缺乏热情,或许压根儿就没往这上头花心思。正像我们的竞技体育水平越来越高,国际比赛金牌越拿越多,而青少年体质却在下降一样,体育场馆多了,人们能够锻炼的地方却少了。花了大价钱建起来的体育场馆不能很好利用,甚至闲置,可惜了。气派的体育场馆不能仅仅是装点一个地方脸面,更不能作为某种象征的牌坊而存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