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优美的神定河。
年,我市河长制工作以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为目标,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体系基础上,通过落实各级河长及河长制成员单位职责、打赢碧水保卫战、开展河库“清四乱”、强化监督检查等措施,将河长制各项工作向纵深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月至11月,丹江口水库水质各项指标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16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我市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
党政主导瞄准责任靶心
一直以来,十堰市始终将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的主体责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全市上下坚持以党政为主导,全面将河长制向纵深推进,向“江湖”亮剑,向“污染”宣战,在全社会汇聚起了常态化治水管水护水的磅礴力量。年7月4日,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河长制工作推进会上,市委书记、市第一总河长张维国强调:河长制是“责任制”不是“冠名制”,河长是“片长”不是“线长”,是“海陆空总司令”而不仅仅是“水军首领”!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河长的责任。
明晰责任,细分任务,构建治水管控体系。年以来,全市编制了市、县两级河长名录,修订了市级河长名单,并将河长制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及时上报了市级河长巡河情况,对市直成员单位年度河长制工作进行了年度考核。同时顺利完成了全国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填报工作,市、县、乡“一河一策”实施方案编制工作顺利推进,市级15条、县级条河流方案已全部修编完成,并完成审定和印发手续,乡级“一河一策”方案已编制完成。
全面统筹,协调推进,时刻绷紧护水神经。年1月底,全市召开年度全市河长制工作联席会,明确了全年工作重点,提出了具体要求;同年7月4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河长制工作推进会,进一步强调了河长牵头履职和河长制工作目标;9月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河长制工作督查问题整改会,会议进一步要求全市上下要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实行清单管理,不折不扣地完成督查问题的整改工作。
此外,全市多次召开水污染防治专题会,并多次到领责河流巡查,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部署河长制工作,带头履行河长职责,全市形成了从上至下高位推动河长制各项任务落实的良好局面。
犟河风景宜人。
全员上阵筑牢护水屏障
市公安局明确了名“河湖警长”,全市11个县市区公安机关设立环境犯罪案件办理队,汉江流域97个重点派出所确定工作专干,把落实“河湖警长制”、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纳入“六项”重点工作考核,实行“月通报”“季考核”,奖优罚劣、失职问责,形成了公安“河湖警长”与地方“河长”紧密联动、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
市农业局多次会同河长办督办“库区拆围回头看”工作,并全面开展“清流行动”,通过广泛宣传、联合执法等方式,重点打击电鱼等各类涉鱼违法案件,年以来共出动执法车98次,执法船次,行政处罚人,刑事处罚26人,实现了“江中无渔船,水中无网具、市场无江鱼”的目标。
市环保局牵头制定“一沟一策”,结合黑臭水体整治、清废行动、饮用水源地专项督查等专项行动,交办整改了一批水环境突出问题,每月开展地表水监测,水环境质量通报报给各位市级河长。
市住建委市区联动、双管齐下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其他市直部门都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有序推进河长制工作……
自市河长制办公室印发《十堰市年河长制工作要点》后,市直河长制成员单位制订各单位内部的《关于落实年河长制工作要点的实施方案》,将任务落实到具体科室和责任人,同时做好各包联河流的巡河、相应市级河长巡河的服务保障和宣传报道工作,河长制成员单位统筹联动的局面初步形成。
据统计,年以来,全市各河长及联系部门认真履职,全年市级河长已累计巡河86人次、委托联系部门巡河次,县级河长巡河人次,乡级人次,村级河长巡河实现常态化。通过巡河,重点调研督办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水质保护及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春季增殖放流活动、小水电环境问题整改、城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等工作,促使河长制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多点发力彰显碧水深情
在构建起全面推进、全员上阵的水质改善大框架后,全市聚焦突出问题,打出“严格督查+专项行动+创新作为”组合拳,对履职不力“出重拳”,对污染问题“零容忍”,同时创新思路,创新手段,全力以赴确保全市水质持续改善。
开展督导检查,守牢意识红线。年3月,全市对各县(市、区)河长制工作进行了督办检查,6月份对各县(市、区)前期通报问题进行了复查;8月份,市委、市政府组织16个市直成员单位对全市县(市、区)河长制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督查,下发了通报及问题整改清单,各县(市、区)制定了详细的整改计划,并全部完成整改。另一方面,河长、联系部门和民间河长积极开展巡河活动和督导检查,通过一系列督查,一大批河流“五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实施专项行动,聚焦突出问题。全市印发了系列顶层设计文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碧水保卫战、河流“清四乱”、河流清废等专项行动,全年共排查整治固废点位59个、清除行洪障碍31处、取缔和整治排污口30个、腾退岸线复绿余亩、日增污水处理能力50万吨(其中,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30万吨,新增微污染河水处理能力20万吨)等,使全域河流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水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同时启动了河流及水库确权划界工作。
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治污水平。全市建立治污“擂台赛”机制,通过比赛选定治污工艺,并采取先达标、后付费的方式,不能达标者退出市场,目前十堰采用的治污技术达26种之多;创新一体化托管机制,引进多家专业环保公司一体化托管城区五河流域污水和垃圾处理;创新保障机制,破解“无钱治污、治污亏本”难题。在全国率先采取PPP模式,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相关专项资金及省债券资金的支持,保障治污工作开展;探索建立公众参加机制,组建支“净化环境、保护水质”志愿者队伍,参与河流保护,并与汉江师范学院和公益组织“沧浪绿道环保服务中心”合作,招募余名民间河长,覆盖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学校、个体户等行业。
巧用科技手段,监测水质动态。对全市35个地表水断面开展监测,形成水环境质量通报,并及时报送各位河长。在重点河流建成18座水质自动站和18座水质自动监测微站,构建起覆盖全市地表水断面的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充分利用自动监测数据、系统河流水质变化规律,为河长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建设套高清视频探头,接入全市包括城区4个污水处理厂在内的家重点排污单位的在线监测数据,实时监控进出水口水质,做到精准执法,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建成一个数据中心、两大感知系统、三大门户网站和五大应用系统,为保水护水提供科技手段。
“南水北调”是一项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更是全体十堰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当。时间为序,历史为轴,那一汪穿过中原腹地的黄金水道,在润泽北方人民的同时,也承载着一座城市的魄力与决心。未来,十堰人将全力做好“守井人”,在截污控源、消减内源、增强水质方面更加积极有力探索,奋力开创“中国好水”新境界!文、图/记者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