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山响水河游乐园,位于辉县市区东北方向5公里处的常村镇,占地面积亩,于年2月动工,春节开园运营。先后建成了水上乐园、滑雪场、百鸟园、冰雕世界、空中走廊、“过山车”、“大摆锤”、“太空梭”、“激流勇进”等大型陆地游乐项目。由五大主体工程组成的五龙山响水河游乐园,气势宏伟、规模壮观,是集休闲、游乐、度假、观光、垂钓、采摘、餐饮于一体的豫北地区规模最大、最具体验价值的综合性游乐园。
如今的五龙山响水河
年以前,这里还没有一点游乐场的样子。“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吃饭捂着碗,睡觉盖着脸,一年吃一块预制板。”这是流传于常村镇百姓间的顺口溜。戏谑背后,是当地五龙口开山采石造成的严峻环境问题。年,辉县市政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引导和强力推进企业转型,果断将五龙山矿区内的采石企业全部关停。在政策的引导下,以前在这里开采石场的3个企业,投资2.8亿元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在亩的废弃矿山、荒沟上造出了五龙山响水河游乐园,使满目疮痍的五龙山再次焕发生机,早已干涸的响水河重现碧波荡漾、鱼虾成群的美景。
过去的五龙山
提起常村,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五龙山响水河,夏天游泳,冬天滑雪,一年四季看野生动物,最近还有国宝大熊猫入驻,这可是河南唯一可以看到大熊猫的景区,可让地处中原的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一饱大熊猫的眼福。在网上搜索五龙山,周边城市的旅行社把常村五龙山景区作为和宝泉、南太行景区打包的重要景区来推介。常村的文旅事业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龙山内的两只大熊猫:娇奥、双雄
当然一个五龙山未必能翻起这么大的波澜,常村的旅游经济不仅止步于此。年,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7个村名移民安置任务,集中安置在常村镇。为了能让移民与本地群众一样共享美好生活,常村镇利用建成的移民安置配套工程,进行环境整治提升,发展乡村旅游业,移民家家办起了农家乐,丹江人家、丹江鱼馆成了常村的招牌。“走!去辉县常村吃鱼吧”成了附近食客吃鱼的第一选择。现在新乡人一提起滑雪、水上乐园、动物园、逛庙会,玩得最得劲的,吃的最开心的,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辉县常村。
网上搜索常村丹江鱼,到处是鱼馆
辉县常村正是以五龙山响水河景区、丹江鱼馆的金字招牌闯出了一条特色的发展之路。作为关心辉县文旅发展的笔者,我认为常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如果能认真加以整合,打造常村乃至辉县全域旅游,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常村的文旅产业发展会上一个更大的台阶,与现在相比将不在一个数量级。
常村的文化资源究竟有多丰富?
说一个名人别把您吓一跳。著名作家柏杨的祖籍就是辉县常村。柏杨(-),原名郭定生,中国当代作家。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祖籍为河南省辉县。柏杨的祖上原来是辉县常村的大家族,当时郭氏家族住在辉县城东铜板街的祖屋里,这块地方被称为“常村”,都是当年逃离山西省洪洞县辗转迁徙到辉县落户的郭氏人家。其有一户是以郭统为家长的郭氏一门,这位郭统,即是郭学忠的父亲、柏杨的祖父。年因与继母关系不和,柏杨被父亲送往辉县县立小学,遇到恩师克非,引发了他一生的阅读写作兴趣。可以说辉县常村是柏杨写作的启蒙地。
柏杨与《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曾经在书中这样写道:
就在山西省洪洞县,一个郭姓大家族几乎被饥饿消灭,残存的一些族人,在一棵大槐树下,把一个铁锅摔破,分给每一个支派的族长,然后互相祝福,四散逃命。他们相约等这场灾难过去(人往往认为灾难会过去,以寄希望于未来),总有一天,大家从四面八方返回故土,重建家园。万一到时候子弟已互不认识,锅片就是信物,可以为证。
于是当中有一支从洪洞县出发,向东逃亡。那是一段悲惨凄凉的旅程,中途幼儿夭折,老年人逝世,沿路写下悲苦的河南辉县先民移民史。他们翻过高达两千米的太行山,继续向东逃亡,终于在太行山东麓的辉县定居,他们的子孙一直传到现在。转眼三百年,锅片已经不知道何处而去,子孙们对往日大槐树下摔锅片的故乡,早已失去记忆。今天,当辉县人被询问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们一脸茫然的表情,透露无限人世的沧桑。我——柏杨,就是这支苦难先民的后裔。
辉县常村名人:柏杨
年后柏杨前往中国台湾,曾任《自立晚报》副总编辑及艺专教授,被两岸三地的人熟知,著名作家。他曾在很多所学校念过书,但从没有拿到过一张文凭,为上大学数次使用假学历证件,曾被教育部“永远开除学籍”。他的言论和书籍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争议。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为中国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10集)、《西窗随笔》(10集)、《牵肠挂肚集》、《云游记》等。代表作有《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异域》等。
著名画家侯德昌也是咱们辉县人,他创作的《幽燕金秋图》被悬挂在人民大会堂里,当为经典之作。作者在画中融山水的磅礴和时代的气概于一体,将生命的色彩和大自然的色彩相交融,鲜丽而永恒,实为天地大美的象征,也是画家赤子之心和对祖国山河的深深眷恋的写照,是饱含对国家、对人民、对自然、对自身的真情的时代巨制。他在吸收张仃先生创意的基础上,亲赴八达岭采风,深得长城之“神韵”与“精髓”。该画长16米、高3米,从实地写生到完稿历时4个月,集中描绘了从老龙头到居庸关这段长城的恢宏气势和雄浑风姿,是目前人民大会堂内最大的一幅国画。
侯德昌《幽燕金秋图》
在常村凤凰山,侯德昌艺术馆安静伫立。它背倚凤凰山,面向常村镇,左面有翠竹绿草相映,右面与碧水曲桥相接。艺术馆的门前是一条环山河道,河道外侧是一条步行观光环山小路,人们可以在水上、在山上、在幽篁里、在幽径间,来欣赏侯先生典雅古朴艺术苑区,来品读侯先生的众多艺术雕刻,走进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园林中。
侯德昌艺术馆
上文提到的凤凰山也值得一挖。不过知道的是常村的凤凰山,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凤泉区的凤凰山。这两条凤凰,一南一北,一西一东,如果前面没有冠以辉县、凤泉,很容易让人不知西东。常村的凤凰山目前已经开发了滑雪场,这与五龙山滑雪场有点打架,不过因为景区不大,倒是可以作为五龙山滑雪场之外的一个补充。我认为常村的凤凰山若要涅槃,需要打造自己的特色优势,比如利用侯德昌艺术馆的优势打造书画碑林、艺术品交易等等。
常村还有一个习俗不得不提,那就是“六月送羊”。每年农历六月,当舅的都要给外甥辈儿的送羊——用面粉捏成羊的模样,蒸熟,寓意是让孩子们像小羊一样温顺,孝顺自己的长辈,尤其是自己的母亲。
关于它的来历,地方志有这样的记载:清朝乾隆年间,辉县常村乡燕窝村住着一户人家,只有母子二人,儿子叫黑牛,他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全靠娘辛辛苦苦地把他拉扯大。十二三岁时,小伙子长得五大三粗,干活蛮有力气,可就是有一样毛病,不孝顺他娘。娘做饭早了点,他说饭凉了;稍微迟了点,他又说饿坏了。不是说饭稀了,就是稠了,反正不遂他的意。轻者嘟嘟囔囔,重者还想推搡他娘。娘呢,娇养他惯了,只好逆来顺受,忍气吞声过日子。
后来实在没办法,母亲就把黑牛送到他舅舅家。他舅舅是个羊倌,六月的一天,黑牛跟着舅舅去放羊。忽然,他看见了小羊吃奶的情景二只小羊羔跪在母羊身边,仰着头、刚刚够着奶头······母羊一边吃草,还回头看着小羊,不时地调整身子,尽量让小羊吃得舒服。牛十分好奇,问:“羊羔为什么跪着吃奶?”舅舅说:“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呗。”
黑牛低下了头,好久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天热起来,舅舅把他带到一棵大树下乘凉。这时,有几只小乌鸦在火热的太阳下飞来飞去。黑牛又问:“那些小鸟不怕热吗?它们不停地飞来飞去忙什么呢?”
舅舅指着大树上的鸟窝说:“那里有一只老乌鸦,已经飞不动了,它正仰着头,张着嘴,等着儿女们一口一口喂食呢。原来,老乌鸦每天早出晚归,辛苦觅食喂养小乌鸦。现在它老了,小乌鸦们便寻找食物喂养母亲,从不厌烦,这叫乌鸦反哺。”
泪水顺着黑牛的脸颊流下来。舅舅又说:“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人是不是更该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呢?”黑牛哭着说:“舅舅,我知道了。”从此,黑牛一改旧习,孝敬母亲,帮助邻里,学习农活,操持家务,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舅舅唯恐外甥旧病复发,每到六月,就牵两只羊送给他,提醒他要永远孝敬老娘,不忘养育之恩。村里的人们听说了这件事,便纷纷效仿。可是,有人家穷,送不起活羊,有人认为年年送活羊也不现实。慢慢地,人们就用面粉捏一对羊代替活羊送去,让外甥们知道孝敬父母,也就达到目的了。这件事情在辉县逐渐传开,慢慢就成了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目前,辉县市六月送羊已经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如今愈发注重孝道的年代,如果能抓住“六月送羊”这个非遗项目,将孝道文化和非遗民俗的融合,打造以孝道为主题的旅游场所,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说了这么多,除了五龙山响水河景区、丹江人家已经名声在外,周边的凤凰山滑雪场、侯德昌艺术馆、夏家大院、孟电生态园等,已经小有名气;辉县常村的柏杨的郭氏老家,还有省级非遗项目“六月送羊”风俗的发源地,这么多可以挖掘的点,如果串联起来,通篇谋划,势必能使常村的旅游发展从量变到发生质的变化。
文旅融合说到底就是吃住行,只有做好全域旅游,所有的资源都能发挥到最大价值。可以当之无愧的说,辉县具有全域旅游的底子,常村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
吃住行,目前常村已经三分有二,下一步如何吸引来辉县、南太行旅游的游客来常村不只是打尖,而是放心住下,更是一门值得讨论的学问(此处以后专门再聊)。吃在常村,玩在常村,能不能让游客记住常村,宣传常村,笔者认为旅游纪念品也很重要。
常村可以充分利用区域内的五龙山动物园,开发卡通形象代言人,为常村代言;或者将侯德昌的画、柏杨的书、百泉的字作为高端礼品,作为辉县乃至新乡的家乡礼品,作为城市的宣传。
常村镇郝凹村
常村还有一件礼物我觉得更接地气,也更为珍贵,那就是常村土布。
土布又叫粗布,位于常村镇的郝凹村,过去家家户户纺花织布,如今他们把村里的传统延续下去,逐渐形成了以粗布为产品的传统手工艺。为了带领全村共同致富,郝凹村村民郝明旺自创品牌“衣田木”,倡导乡村原生态,让过惯城市生活的我们找到一丝解放感。
郝明旺说,我是农村娃,始终割舍不掉土味。如果非要用一个字形容这块布的特色,那就用一个“裸”字吧。所谓“衣田木”,正是将一个“裸”字分解,裸是一种对老乡的放心,弹花、纺线、浆线、刷线、吊机子、织布、了机…72道工序完全手工制作,将辉县常村最原生态的产品理念传递给大家,还原千年的织布技艺;返璞归真,裸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衣田木”倡导的“裸”文化,纯天然无污染,让您铺上老粗布,裸睡更安心。
土布不土,细细品来,却另有一番滋味。一开始我们在织布,经天纬地,时光如梭;日子久了,织的就是淳朴的生活,是岁月磨洗的人生。
“裸”是常村裸露的山石,是打谷场裸露的麦穗,是大汗淋漓裸露的肌肤,是对火红的岁月的怀念,对辉县人民干得好最大的褒奖。
常村,乍听起来似平常的“常”,背后却藏着那么多人文典故、风光好物。正如同新乡一样,不显山露水,却藏着太行山最美的一段。如何谋划好、推介好新乡的自然景观、人文典故,需要各位老乡一起努力,深挖细掘,共同振兴!
作者:大布生涯出自:新乡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