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获得越南友谊勋章的河海大学水工大师
TUhjnbcbe - 2025/1/13 1:04: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呀 http://pf.39.net/bdfyy/dbfzl/250103/r6ux52a.html

年,越南政府授予了我校顾兆勋教授一枚难得的“友谊勋章”,以表彰他作为中国专家,受水电部委派灾越南援助工作的一年时间里,帮助越南在水利教育和科学研究上做出的突出贡献。

顾兆勋是著名的水工结构专家,华东水利学院河川系主任,长期从事水工结构及水工水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编了《水利设计手册》和《水利工程词典》,编写了《辞海》中水利工程及水工建筑物,主持编审多门高校水利类教材,翻译多种水力学教科书和讲义。他主编的《水力学》解决了新中国高校水利教材空缺的问题,成为专科水利学校的教材,使得水利专业授课有了系统的理论教材依靠,为水利学科的发展和教学研究铺设了道路,为水利学事业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他长期进行水工、水工水力学、水力学的研究,专注于高速水流、消能减蚀、抗震及非线性问题的研究,参与新安江、丹江口、葛洲坝、三峡等多个大型水利枢纽的论证、咨询和审查过程。他是华东水利学院的主要创办者之一,为新校舍的基础建设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殷殷园丁情

与许多知识分子所走的道路类似,受当时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环境制约,在工程实践中顾兆勋总觉得有力使不上,常常有纸上谈兵之感,于是,他选择了教育这条道路,年应聘到中央大学水利系,想通过培养人才的途径,以实现“教育救国”的良好愿望。

从年至年,顾兆勋在中央大学水利系担任教授,其中年至年任水利系主任。期间,他还曾经在重庆中央工校、中华职业学校和安徽工专兼职,给学生上课。相对安定平稳的高校教育,仿佛就是他期盼已久的岗位。顾兆勋专心治学,潜心教育,主讲了水力学课程,兼其他课程。那时国难深重,水患频仍,民生艰维,水利系毕业生虽然每年只有十几到二十多位,但学业优良,绝大多数都在以后成为了中国治水事业的精英和骨干。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顾兆勋在南京大学工学院水利系任教授,同时在同济高工、华东水利专科学校和交通部干校兼职上课。

年,全国院校大调整,华东水利学院应运而生。南京大学工学院水利系整建制划入,顾兆勋成为学院的主要创办者之一。建院之初学院无校舍,无办公用房及教学用房。许多基础课、技术课和实验等活动,都和南京工学院相近专业的学生合班同堂进行。无学生宿舍,一部分学生就住在南京工学院学生宿舍,一部分学生由学校在附近租借民房暂作宿舍。因此,学校必须有自己的校舍。为了加快新校舍的建设,年9月学校成立了校舍计划研究组,由10名专家教授组成的校舍计划研究组,他担任召集人。10月6日建校筹备委员会决定成立校舍建筑委员会,著名水利学家、华东水利学院第一副院长严恺教授任主任委员,他是副主任委员。11月,因为校舍建设任务加重,成立了基本建设工程处,他兼任第一副处长,主管从征地到施工的技术工作,全力进行学生宿舍、饭厅、实验室、教职员工宿舍、道路、水电设施的设计与监督施工。“平地起家兴馆舍,登台讲学为人民”便是当时情景的最好写照。

年10月,已是古稀之年的顾兆勋,写下了《建院初期基建工作的回顾》,他满怀深情地说“我以副处长职务总管技术方面的工作,当时各方面的设备条件极差,而施工期紧迫,工作相当困难。我在不放弃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地从事此项任务,每日早出晚归,不以为苦。”“当时我们人手很少,除一工区有两人负责外,其余二、三工区只有一人负责,他们时常在工地巡视,遇有问题,随时处理,有时施工不符规定,就令其返工。施工中,我们常提出要求,公司即召集其经理和我们商谈,取得保证质量的具体措施。所以建造的房屋,无论是教室还是宿舍,质量都是不差的。”在国家支持下,白手起家,他对设计和施工极为严格,只要不符要求,必定推倒重来。仅仅用一年时间建造出的主要教学楼——工程馆,是新中国高校的优秀建筑,经历50余年的风吹雨打,仍然矗立在河海大学校园里,仍然是师生教学的重要场所,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标志性建筑。这,凝聚着顾兆勋智慧、心血与汗水。

耕耘终不辍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力微薄,面对频繁水患,展开了大规模的治水工程,专业人才甚缺,顾兆勋和其他水利专家都为有用武之地而精神振奋。50年代初他参加了治淮,对佛子岭水库等的论证、设计和建设倾注了许多心血。年,中国第一座混凝土高坝大型水电站在新安江建设,他多次去现场研究技术,出谋献策。以后又先后参加丹江口、葛洲坝、三峡、万安、水口、陈村等水利水电枢纽和大亚湾核电站港口等许多国家重点工程的技术论证、咨询和审查。年1月他目睹葛洲坝截流成功,兴赋诗咏:“似海人群齐注目,如川车队正移山。最终巨石封龙口,万众欢腾尽笑颜。”不论是在安徽指导水库分洪抢险,还是在江苏指导引石臼湖水清洗秦淮河,地方水利他有求必应。顾兆勋教授严谨治学,喜欢钻研理论,长期带领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进行水工、水工水力学、水力学的研究,70年代后尤其专注于高速水流、消能减蚀、抗震及非线性问题的研究。年轻教师形成人才辈出的梯队。他毕生心怀国家水利发展,直到80高龄患病卧床,还在家里和同行讨论水工、水力学技术问题。

他是一个勤奋的人,在长期的工程教学科研实践中,善于积累和总结,利用不多的机会积极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著述丰硕,成为河海大学乃至水利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20世纪50年代初,他发表了《二维非定常带自由表面紊流的数值模拟》等论文。面对新中国高校教材几乎没有的窘况,年,撰写了《水力学》一书,由中国科学仪器公司出版,成为专科水利学校的教材。接着,编写出《水力学》、《涵闸工程》,成为高等水利学校教材。

年,他主持翻译了前苏联的一部权威性教材《水工手册》,在教材参考书十分紧缺的当年,这部书曾经两次印刷,在全国发行,对提高水工专业的水平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年,水电部要求编高水平的全国高校通用教材《水工建筑物》,组成张光斗、顾兆勋等五位教授编写组,历时三年,反复推敲修改,通过水电部认真审查,交由科学出版社排出初样,因文革开始而夭折。年,在刚刚结束“十年动乱”之后,他根据国家建设和学校教育需要,主持翻译了英文教材《土石坝工程》,由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土石坝是应用非常普遍的当地材料坝,技术不规范也易造成险情,该书的出版,推进了我国土石坝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我国水利教学、科研工作者了解国外情况、开展土石坝的研究。

顾兆勋担任全国水利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同行一道,倾注大量心血,深入研究,勤奋笔耕,严格审查,为我国水利类教材体系的完善和提高贡献力量。20世纪80年代起,他主编了《水工设计手册》,全书43章,多万字,获水利部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他是《水利工程辞典》主编,《水利词典》副主编。这些工具类图书的出版,在全国有很大的反响。他还是《辞海》和《农业大百科全书水利卷》的编委会委员,参与有关水利方面及水工建筑物等不少辞目的编写工作。体现了顾兆勋学贯中西、知识丰富、基础扎实。

辛勤育桃李

年,顾兆勋的妻子逝世,遭遇丧妻之痛的他并没有过多时间顾虑自己的心情,抛开重重困难,全身心投入水利教育事业。除了参与指导新校舍的建设工作,年9月起,他还担任着水工结构系教授、系主任;年,水力发电系与水工结构系合并成立河川及水电站水工建筑系,他仍然任系主任。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战乱和苦难之后,新中国百废待兴,频繁水患亟待治理,国家需要大批水利建设人才。他所在的系,是培养水利建设需要量最大的综合性骨干技术人才的摇篮,是华东水利学院的主要当家系之一,更是体现学校优势与特色的重点学科专业。

顾兆勋组织教授、讲师认真制订教学计划,严格安排课程设置。站在新中国讲台上的他,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他和同事们一起,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精心培育国家需要的水利建设高级人才,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和博士生。顾兆勋主讲水工建筑物、水力学课程,同时根据需要讲授其他课程,先后讲授的课程有十多门。水工结构课起步晚,没有配套的教材,他便亲自动手编写讲义,给同学们上课,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有人称他为水工专业的“万能教授”。在担任系主任期间,长期坚持为新生上第一堂大课,称之为“入门的专业教育”,告诉同学们本专业是干什么的,对国家水利事业有什么作用,毕业后的去向,学校有什么学习条件,基础课、专业课有哪些,学有余力时怎么利用图书馆、实验室,毕业设计如何重要等。同学们一般都不能理解老师为什么要浪费一节课的时间说这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其实这节课包含着他对学生们深深的期盼。顾兆勋殷切地希望学生能热爱水利专业,热爱日后的事业,在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外,还能独立自主的发展。多年来,河川系的毕业设计要求很高,每份都厚实而完整,文字和制图非常认真,是水利工程师的“实战演习”。不得不说,河川系高水平的毕业质量是与顾兆勋的悉心教导密不可分的。

除了理论学习之外,顾兆勋十分重视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他早就认识到,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必须有实践机会,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在担任基本建设工程处第一副处长时他就十分注重抓好实验室的建设。实验用房需要全部新建,实验设备绝大部分需要更新和增加,但如需同时兴建,则人力、物力、财力不许可,故必须分期分批进行建设,先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室,后建专业课实验室。经费困难,他精打细算,多立试验项目,很多工程都是自己动手来节省开支。在基本建设工程处全体人员和施工工人的努力下学年度基本完成物理、化学、水力学、土力学、建筑材料五个实验室的土建和设备安装任务,保证了年9月迁来新校园后能及时开出这些课的实验课。为了使学生直观了解水电站原理,还在清凉山麓修建了一座完整的微型水电站。随着河川系的发展,他带领着全系的教职工逐步建设配套齐全的水工、水动、水力学实验室,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硬件基础。

顾兆勋在思想上关心学生,十分平易近人,与学生的接触很密切,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对经济一时困难的学生解囊相助且从不宣扬。他鼓励学生到第一线去,也支持学生到国内外深造。他的学生遍布祖国河川,为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屡建功勋。他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更强烈的倒是像一位慈祥敦厚的长者。课堂上不苟言笑,不善词令,可在私下里与学生们谈话时,十分亲切、自然、朴实,所以也很吸引人。

有的学生从初中到大学一直学俄语,而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要求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当他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与这些同学联系,表示愿意给他们提供帮助。白天工作繁忙,他便在晚上给这些同学安排补习,每周两次。虽然当时也有教英语的老师,但是顾老先生担心学生们学得不够,跟不上进度,还是坚持为他们补习英语,从发音到语调这些基础的做起,让人十分感动。他对学生的关心还体现在教学安排上,这包括研究的选题、实验室的具体安排等,他都尽力为学生们安排妥当。他默默地奉献,没有任何的宣扬。每个星期他都约学生他家里谈谈实验进行的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在最后论文写好后,他还亲自做文字的修改工作,一点一点得改,非常认真。这种勤恳踏实的作风和严谨细致的教学精神让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受益匪浅,他们在顾兆勋教授的言传身教下,逐渐培养了正确的治学态度和学习习惯。

改革开放后,顾兆勋在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方向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举荐学生发表论文、出版著作,但从不同意和研究生联合署名。优秀人才出国深造,他写推荐信、筹资助、协调工作,学成后又写信欢迎他们回国立业。

从河川及水电站水工建筑系走出去的校友,许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那些长期奋战在水利、能源、交通等行业的无数优秀校友,足以令他欣慰,令他自豪。

1
查看完整版本: 获得越南友谊勋章的河海大学水工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