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最大的水库移民工程。年12月,中线、东线一期工程如期通水,从根本上缓解了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1.4亿人的生活得到改善、40多座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得到优化。
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有人坚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人离开,带着故土之恋和家国梦想继续拼搏奋斗……无论身在何处,18.2万移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牵挂——汉江。
为了守护一库清水永续北上,库区人民在困境中突围,在担当中涅槃。大江北去,情深绵长,它滋润哺育着京津大地,也让一个个梦想向着更广阔的方向扬帆起航。
送家乡的鱼千里北上
周五的傍晚,北京西四环边,一家名叫“丹江渔村”的餐厅迎来了当晚的第一波客人。
清蒸翘嘴鲌
肉白而细嫩、味美而不腥,来自丹江口的翘嘴鲌吸引着食客们慕名而来。北京市民王先生是“丹江渔村”的常客,他说,每次来这里必点的菜就是清蒸翘嘴鲌,“这里的鱼都是从十堰丹江口运来的,汤很鲜,鱼肉滑嫩,没有土腥味,味道非常好!”
北京市民张先生曾经去过丹江口,对丹江口水库清澈的水和岸边渔村里鲜嫩的鱼记忆犹新,他说,在北京也能吃到来自丹江口的美味实在令人开心,“对丹江水库印象极深,那儿的水清澈见底,现在我们喝的水,也是南水北调过来的,作为北京人很感谢库区人民做出的贡献。”
餐厅门口,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鱼池里,数十条翘嘴鲌在水中活蹦乱跳,它们都是从千里之外的丹江口养鱼基地打捞运输而来。这背后,是丹江口人满满的诚意。
鱼池里鲜活的翘嘴鲌
清晨6点,丹江口市蒿坪镇寺沟村已是一片忙碌的景象。这里是高低位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基地,20多个大小不一的鱼池里生长着翘嘴鲌、花鲢、鲈鱼等各种鱼类。水池边,一辆大型运输车早已等候在这里,4个小时后,这辆车将装载着满满一车鲜活的翘嘴鲌驶往北京。
翘嘴鲌性子烈、好动,容易受伤,工人们在捞鱼的时候从拉网、灌水、称重,再到倒入活水舱,每一步都格外小心。渔网一动,一条条高高跃起的翘嘴鲌便在空中划出一道道银白色优美的弧线。高低位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军涛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说:“你看我们的翘嘴鲌,色泽鲜艳,背黑光滑,它眼睛大、嘴大,肉质细嫩,是我们丹江口的地标产品。”
多公斤的新鲜活鱼将通过鲜活鱼水产运输车送往北京
不一会,多公斤翘嘴鲌就被装上了车,水箱里,18度的恒温水和充足的氧气保证了鱼在运输过程中的存活率。上午10点,运输车缓缓驶出基地,这一车鲜活的翘嘴鲌将历经一天一夜的旅程,在第二天凌晨5点左右抵达北京,再运往“丹江渔村”的各个门店。随车运走的还有村民们栽种的农产品,辣椒、玉米、黄桃……各种绿色无污染的有机蔬菜、水果都将送上北京人民的餐桌。
当地种植户向记者展示自己种植的农产品
热闹了一上午的寺沟村安静了下来,张军涛擦去满脸的汗水往村头的堤坝上走去,在这里吹吹风是他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上到坝顶,眼前是一片碧绿澄澈的水面,这里是程家沟水库,养殖基地的活水都来自这个灌溉水库。从坝顶俯瞰,一个个大大小小圆形的鱼池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它们是张军涛眼中最美的图景。
他们把鱼从水库养到了岸上
寺沟村养殖基地
从网箱养殖,到发展陆地养殖,再到把丹江口的鱼卖到北京,张军涛的人生和这水、这鱼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军涛的老家在十堰市均县镇,那里曾是湖北省水产养殖大镇,有“百里万箱下汉江”之称。中专毕业后,张军涛和他的父辈一样,在库区网箱养鱼,多口网箱,一年30多万的经济收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靠水吃水”。年,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作为后靠移民,张军涛一家含泪作别了老屋,举家搬迁到均县蔡方沟村,开启了移民新生活。
也是在这一年,做餐饮起家的张勇从丹江口出发,踏上了北上的路。年,丹江口和北京海淀区正式结为“一对一”协作关系,并打出了“农副产品进京”的口号。带着沉甸甸的使命,张勇来到了北京。在丹江口和海淀区两地政府的支持下,张勇决定在北京打造一个原汁原味的农家休闲鱼庄,将十堰的特色食材与地道美食推荐给北京市民。
作为对口协作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商务局积极帮助“丹江渔村”规划选址,为它在北京的落地和后续发展给予了最大的支持。海淀区商务局副局长王申表示,希望将“丹江渔村”打造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农副产品展销基地,让北京人民也能品尝到来自湖北、十堰的特色风味美食:“因为咱们相信丹江口,还有十堰整个地区的农副产品是没有污染的,是绿色原生态的,那么把它们引到这边来,大家觉得是很好的一个方式。”
北京丹江渔村四季青店
年7月20日,选址在海淀区四季青镇的“丹江渔村”首店一开张便一炮打响,张勇回忆说:“开张的时候,丹江口库区正在清网箱,万斤成品鱼集中上市,遭遇了卖鱼难。当时,我们就提出‘喝爱心水,吃爱心鱼’,海淀区全区企业都积极伸出援手,帮助销售,当时我们餐厅也起到了交流窗口的作用。”
为守护好一库清水,丹江口水库开始全面取缔网箱养殖,养鱼为生的张军涛也不得不一步步撤走了网箱,最终洗脚上岸。告别网箱养殖,拆掉了赖以生存的渔船,张军涛一时不知所措,未来的路要怎么走,他的心里也没底。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军涛得知他四川的一个朋友在做流水养鱼——就是不需要在河库里,只要靠近充足的水源,在陆地上也能养。张军涛决定亲自去看看,“我去考察了都有4、5趟,发现活水养殖鱼的品质很好,他们的效益也很好,回来后我就想,我们先搞试点。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知道北京的丹江渔村也需要鱼,就和张总(勇)一拍即合。”张军涛说。
说干就干,张军涛、张勇和另一位股东合力出资0万元,选址蒿坪镇寺沟村,紧邻程家沟水库建起了养殖基地。在蒿坪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期70多亩的养殖基地很快就建立起来。年起,养殖基地每年产鱼15万公斤左右,全部用于供给北京“丹江渔村”。
张军涛(居中白衣者)向记者展示翘嘴鲌
张军涛的尝试让更多上岸的渔民看到了希望,也为当地渔业产业的转型发展趟出了一条新路子。近年来,丹江口积极探索陆地养殖新模式,把鱼搬到岸上来养,有效实现土地和用水的集约化利用。年,丹江口市水产服务中心副主任熊罡曾三次带领当地渔民外出参观学习,鼓励帮助渔民们发展设施渔业,他说,通过实地考察让渔民们收获信心、看到希望:“他们出去学一趟,回来至少就有一半人搞陆地养鱼,然后可能一、两年慢慢摸索,就尝到甜头了。”熊罡介绍,目前,丹江口市陆地养鱼新模式发展得如火如荼,渔民们养的鱼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养鲌鱼的话基本上就是销往北京方向、上海方向,养鲈鱼的话就是往西安方向、武汉方向,各种模式、不同规模都行,只要是老百姓能有路走,能有钱挣,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水流不息步履不停
丹江口的设施渔业、陆地养殖发展得风生水起,“丹江渔村”在北京也越来越红火,逐渐发展起来的11家分店定位不同、风格各异,年营业额过亿元。
北京市海淀区商务局副局长王申说,从前在北京名不见经传的翘嘴鲌如今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熟知的一道美食,“丹江渔村”也被打造成一张丹江口在北京的美食名片:“在海淀大家都很熟悉,一提都能知道,真的就是一种家乡的味道,大家吃的时候就感觉到这是我们为南水北调做的贡献。”
从丹江口来到北京的还有“丹江渔村”的多名员工。餐厅员工刘霞是库区移民,她说,在这里生活过得很好,北京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第二个家。在这里工作,最令刘霞自豪的事情是向北京人民介绍家乡的鱼和美食:“上菜的时候,我跟客人们介绍,丹江口的鱼是连水带鱼拉过来的,都是新鲜的,每个客人吃了都挺高兴,都说好,我心里非常高兴。”
从丹江口来北京打工的刘霞
小木屋、芦席棚、走马灯、旧渔船……餐厅里布置的老物件仿佛一下子把人们带到了丹江口水库旁的小渔村。翡翠蛋、黄桃、土猪肉……一件件特色农副产品诠释着十堰好味道。张勇说,“丹江渔村”是海淀区政府和丹江口市对口支援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他希望今后“丹江渔村”还能成为联通丹江口库区与北京的窗口,也搭建起两地人民感情交流的桥梁。
张勇(右)接受湖北之声记者采访
游进北京的翘嘴鲌和“丹江渔村”的成功,为北上逐梦的人们打开了一扇门。他们带着汉水人家的质朴和勤劳,更带着库区人民的拼搏和勇气,接续奋斗,在北京开辟出新的人生战场。目前,已有70多家由丹江口人创办的企业在北京落地扎根、发展壮大。张勇的另一个身份是丹江口市北京商会执行会长,他希望能帮助更多家乡人追梦、圆梦,和他们一起用心用情回报最深爱的家乡,他说:“丹江口北京商会让一帮北漂的人聚在一起,有一个温暖的家。不仅如此,商会成员每年都会筹措几十万元,支援家乡的教育事业和精准扶贫等,希望能为回报家乡做出贡献。”
傍晚6点,寺沟村的养殖基地里,张军涛舀起一勺勺鱼饲料用力洒向鱼池,池中的翘嘴鲌竞相抢食,激起一朵朵欢快的水花。
千里之外的北京,“丹江渔村”的厨房里,厨师们已经热火朝天地忙活了起来,蒸腾的热气、诱人的香味交织在一起,让食客们大快朵颐。
一江清水奔涌北上,一个个梦想踏浪而来,迎风起航。探索、转型、突围、发展……水流不息、步履不停,清澈的汉水为北方大地注入生机,也为逐梦的人们“淌”出一片新的天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