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在工程规划、建设施工中充分遵循严谨科学、绿色环保的原则,创造出一条多公里的绿水长廊,堪称“美丽中国”建设的典范。
伟大的工程孕育伟大的精神。南水北调精神来源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伟大实践。作为工程管理的主体,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从工程建设的角度,将南水北调精神提炼为“负责、务实、求精、创新”;作为水源地,南阳市委将南水北调精神概况为“服从大局、舍家为国、勇挑重担、拼搏奉献、与时俱进、敢为人先、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作为最大的淹没区和移民大县,淅川县将移民精神总结为“大爱报国、忠诚担当、无私奉献、众志成城”。纵观工程决策和建设的全过程,我将南水北调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国家层面:人民至上、协作共享的国家精神;工程建设层面:艰苦奋斗、创新求精的工程建设精神;移民工作层面:顾全大局、爱国奉献的移民精神;忠诚担当、克难攻坚的移民工作精神。
年,丹江口水库开工挖第一镐土
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建设中,河南、湖北两省所属的17个县,共组织十万余民工发挥大团结、大协作精神,自带口粮和铺盖,借助近乎原始的工具,为了北方地区早日喝上丹江水一个目标,齐聚丹江口,掀起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第一个热潮。
年,按照规划,河南南阳以“远景南水北调,近期引丹灌溉”为蓝图,动用7县10多万群众,用架子车拉着棍棒、柴草、棉被、红薯等简陋的工具和生活物品,基层干部、技术人员、民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筹钱、粮、物,从四面八方赶来,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陶岔大会战。
工程正处于文革中期,人民温饱尚未解决,物质条件极其匮乏,机械设备简陋,施工条件简单,整个工程施工主要靠人海战术来完成。面对困难和挑战,建设者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挖土石方万立方米,用六年时间建成了渠首大坝和水闸。
在移民迁安期间,为保证南水北调工程早日开工,沿线百姓能够早日受益,河南做出了“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决策。各级党委政府立下军令状,全省统筹,人力财力物力全面倾斜。实行库区移民迁安包县工作责任制,成立省级工作组驻村蹲点,一包到底。各有关市、县成立了高规格的指挥部或领导小组,实行准战时体制,形成了全省上下目标一致、高效运转的指挥体系,为移民迁安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保障。在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年10月,河南省丹江口库区移民集中搬迁结束,实际搬迁移民共计16.54万人,建设移民安置点个,征收新村建设用地2.5万亩,划拨生产用地20.6万亩,圆满完成了“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
创造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历史上,美国加利福尼亚曾进行了北水南调工程,年,美国地质学家提出了在加州进行大规模跨流域调水的理念。这项被称为“中央河谷”的调水工程,经实践检验,起到助推加州的发展、经济腾飞的作用。但是,美国政府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却受制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因为社会制度方面的因素,造成这项工程经过多年争论,迟迟没有定论。
又经过法案的不断修改,政党的数次博弈,当局通过债券、基金等方式多方筹集资金后,才艰难开工,直到年,北水南调工程才达到设计输水能力。而我国的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虽然处在新中国刚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的时代背景下,却自年调水构想提出后,在无任何先例可寻,缺少资金、技术支持的背景下,工程经过水利专家的实地考察、精心论证后,迅速上马。
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年竣工;年,引丹灌溉工程开工建设,年8月建成。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
河南为中线工程贡献最大,受益最多
中线工程共涉及河南征地移民群众共22.04万人,是移民任务最重的省份。同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沿线城市提供改变和提升生产力格局的最佳时机。全省共有34个县市的余万人因“南水”受益,城市的地下水水源得到涵养,地下水位得到提升,因缺水而萎缩的湖泊、水系因为“南水”的滋润得以重现生机。
焦作、新乡、安阳、南阳、平顶山、许昌等河南工业的六大重镇,拥有钢铁集团、机床厂、水泥厂等重工项目,曾一度因为水量得不到满足而被迫转产、迁址,从而失去许多发展机遇。中线工程通水滋润沿线城市,为其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提供助力。中线工程建设还增加了河南的就业机会,水泥、钢材、砂石以及生活消费等方面的需求对河南建材、机械、交通、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工程建设期间,就业机会增多,也促进河南技术型人才培养机制更加完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受水地区人民祖祖辈辈饮用苦咸水、高氟水变成了历史,受水区城市饮用水水质彻底改善,家庭净水器具退出历史,打开水龙头就能喝到纯净的丹江水。
南阳——核心水源地,壮士断腕,家国情怀的南阳人民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南阳作为核心水源地,壮士断腕,先后关停企业多家。其中淅川县关停多家,淅川多条产业链中断,财政收入一落千丈。因水结缘,河南省尤其是做出牺牲最大的淅川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