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堰距离中原政治中心不近不远,不即不离。成为当时王室亲贵流放的首选地。
《汉书。地理志》称:“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此即所谓“汉承秦制”。刘邦建国之初,很多方面都沿用秦制。中央政府设置三公、九卿就是一例。但对地方管理,与秦制略有不同。刘邦认为,秦始皇不分封弟子为侯王,结果导致秦中枢“孤立无援”而灭亡,为了吸取这个教训,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制,即既有郡县又有封国。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免,而封国情况则不同。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所载,汉初封王室、功臣、宦官为侯王者人,有相当于郡一级的诸侯王国,有相当于县一级的侯国。其食邑户数由帝确定,以后可酌情增减。在这些王国、侯国的封地里,享有较高权利的自治权,其下属官更由诸侯王任命,只有王国、侯国的相由中央政府委派。
西汉王朝建立时,封了燕、赵、齐、代、楚等十个诸侯国,他们分治大片国土,实力雄厚,拥兵自重,这些异姓王,构成了对朝廷的威胁。为了维护刘氏天下,刘邦决定,以谋反为由,“先发制人,次第扑之。”如汉高祖五年(公元前年),赵王张耳去世,其子张敖嗣立为王,取高祖刘邦之女为妻。几年后赵相贯高谋反,张敖受牵连,刘邦以此为由,于高祖九年(公元前年),免去张敖诸侯王,被废为宣平侯。不久,又将他流放房陵,开了汉代王室亲贵流放鄂西北的先河。其他异姓王也先后以各种借口被翦除。
扑灭了异姓王之后,同姓王成了国家的离心力和反叛力。景帝初年,以昊王瀑为首,发动了阴谋夺取中央政权的叛乱。导火线是汉室欲削去刘瀑的会稽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东汉顺帝以后会稽郡是今浙江省绍兴市。作者注)和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刘瀑串通被削的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诸侯王联合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室中央用了三个月时间将叛乱平息,刘逃脱后被东越人所杀,其他六王都自杀而亡,这些王国均被废除,他们的家族子弟均遭到流放。
房陵、上庸是汉代囚禁、流放有罪废黜的诸侯王的主要地点。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年),“济川王明以壇邑侯立。七年,坐射杀其中尉,有司请诛。武帝弗忍,废为庶人,徒房陵,国除。”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年),济东王彭离因犯杀人罪,被发配至上庸。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年),常山王刘舜薨,子勃嗣位。武帝斥其父病时照顾不周,办丧事未遵守礼仪,被废,迁置房陵。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广川王去因杀其师及其妻妾千余人被放逐上庸,后来自杀身亡。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清河王年,因图谋反叛,被发配到房陵。元帝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河间王元,滥杀无辜,被废,迁置房陵。
有汉二代先后有九位王,被迁徙、发配到房陵和上庸,其具体原因不再一一赘述。兹列一表以明之。
上述诸王中或自杀,或老死于徙地,均未发现生还的例子,这说明他们的后人大抵都在迁徙地繁衍开来。迁徙诸王以汉代前期多,后来逐渐减少,这与汉代政治军事形势有关。汉武帝驱逐匈奴后,增设郡县,将移民、罪犯多安置在西北,平定南越后,又常将罪犯流放岭南,所以后来贬迁房陵、上庸的人自然就少了。
汉代还有一位著名人物,也曾迁移隐居在十堰山区。他就是被汉高祖夸赞为“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代名臣张良。张良在辅佐刘邦完成兴汉大业以后,激流勇退,迁移隐居在今天鄂西北神农架送郎山。“治南百四十里处,距举场二十里有送郎山,山峰独立,翠耸天宵,登眺俱俯,山顶有方丈地,尚存基地,其壑石固丈余,相传为张子房修行处,日张公院。”の张良明誓保身隐居于此,并非不再关心时局,他选择隐居的地方,就可看出他内心的想法。此处从表面上看是隐蔽,其实这里西接秦岭,东连荆山,北及汉水,南达长江,其间均有小路相通,便于他了解时局,决定取止。直到现在,当地还有多则“仙女送郎”一类的民间故事流传,都与张良隐居在此地有关。
西汉时期对人口控制较为宽泛,鼓励百姓迁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去开辟发展。文帝十四年(公元前年),晁错上书文帝,“守边备胡,劝农力本策”,鼓励百姓到边境,“先为室家,具田器”,“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这虽然是对边疆而言,但“劝农力本”的精神,“家室田作”的要求,却具有普遍性。景帝十五年(公元前年),朝廷曾专门下诏,鼓励百姓迁到宽乡,“议民欲徙宽大地者,听之。”由此可知,西汉迁徙移民的事,随时随地都有发生,可以肯定也一定有移民来到地广人稀的鄂西北,只是限于资料,对这些零散的个体的普通老百姓的迁徙情况,没有文字记录而已。
东汉末年的军民混战,涉及中原大部分地区,造成民众大量迁移,涉及十堰地区的有:
献帝初平元年(公元年),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董卓挟持献帝迁都长安,约有数百万人,向洛阳周边地区迁徙,其中有的人就近来到鄂西北以及荆襄一带。
初平三年(公元年),董卓被杀,其部将互相攻伐,关中效十万难民的一部分向南出武关(今陕西商州市西南丹江北岸)进人鄂西北。究竟有多少人,尚难估计。随献帝到长安时“三辅户口尚数十万”,经过这场战乱,“强者四散,赢者相食……关中尤复人迹”。从这一记载看,进入鄂西北的难民不会太少。梢后,关中再次大乱,有数万民众,越过秦岭,进入汉中,投并张鲁。张鲁是五斗米道首领,他以传教方式,广泛联系了一批
基层群众,建立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政教合一的政权,打击了一批豪强地主,割据汉中廿多年,汉中从而成为东汉末年少有的平静地区之一。房陵、上庸均属其管辖之中,关中及中原不少民众也迁移到此避乱。
此外,千古孝子黄香曾在房州为官,值得一书。据《后汉书·文苑列传。黄香传》载:“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乡人称其至孝。”九岁丧母后,《东观汉记》称他对父亲“尽心供养……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元代郭巨敬编《廿四孝》中,将黄香列传为廿四之一)黄香被举为孝廉之后,步入仕途,累官至尚书令。
延平元年(公元年),调任魏郡太守,住房州。时官衙内外有田地,黄香与人合伙耕种,“收谷岁数千斛……悉以赋人。”有一年水灾,“(黄香)分俸禄及所得赏赐,班瞻贫者。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弼贷,荒民获全。”“后坐水潦事,免(官)。数月,卒于家”。清同治版《郧阳志》称:“房陵有香家,今墓在里西。”黄香一生,显示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修身立德,以礼待人,孝民报国的形象。说黄香是移民当然不妥,但他终老房州,却给今人留下了千古美谈和不尽的思念。
西汉时期,十堰地区经济与全国一样,处于发展之中。在此,根据汉墓出土的文物,对当时的经济作一简单分析。十堰市出土的汉墓遍及各县市,其中墓群有房县红塔高碑墓群、郧西黄山墓群、丹江口市北泰山墓群,竹溪赵家店墓群。从房县红塔高碑汉墓看,在66座(其中西汉32座,东汉墓发掘现场汉34座)墓中出土的文物高达千余件,从中反映出较发达的畜牧业,有制陶、木工等手工业,特别是其中一个墓中发掘出汉代铜钱重18斤,共枚,包括五铢钱、大泉五十等,同时,在其他墓中也都有汉代流通货币发现。这说明,十堰尽管是偏僻山区,货币流通仍然普遍,仍有商业贸易往来和专门的商人。
在竹溪赵家店汉墓中,有铁器残片,这说明铁制工具已在生产领域中使用。
这些汉墓,有砖石墓,有土坑墓,有的墓内随葬器物多,有的则较少,存在着明显的贫富差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墓中均未见金银器物,只有一个墓中有一件玉器,似乎可以说明当时十堰大富豪地主不多,东汉时期盛行的庄园经济在十堰山区尚不多见。
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