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2月19日
一、成语积累
1、陈词滥调(贬)——滥:空泛。陈旧的言词,空泛的论调。〖错例〗如不抓住时机,及时见报,这则消息将成为陈词滥调。(过时的消息不叫陈词滥调。)
2、椎心泣血——椎心,捶打胸脯;泣血,悲切得哭不出声音,就象眼睛中要流泪一样。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3、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错例〗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但超越的勇气。
4、抽薪止沸——抽去锅下的柴草来停止锅里开水的沸腾,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釜底抽薪(扬汤止沸:比喻方法不彻底。)
5、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错例〗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6、魑魅魍魉(贬)——传说中的妖怪,现在用来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7、沧海遗珠——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者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
8、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折桂,指人考中进士。旧时指人登科。
9、垂涎三尺——形容嘴馋,也形容特别羡慕,渴望得到。〖正例〗我看到人家新买的摩托,便垂涎三尺,恨不得自己也有一辆。
10、出人意表---出乎人们意料〖正例〗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但六月中下旬的绿树繁花中仍有冰挂高悬在危崖上,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却是第一次见到。
11、楚楚可怜——形容年轻女子娇弱可爱,不能误解为可怜。〖错例〗《卖火柴的小女孩》中那个楚楚可怜的小女孩的形象已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12、春风得意——①既可以指进士及第后的得意心情,②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时洋洋得意的样子。
13、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聚集力量再干。褒义词,不能作贬义词用。〖错例〗比赛过后,教练希望大家重整旗鼓,继续以高昂的士气、振奋的精神、最佳的竞技状态,在下一届赛事中再创佳绩。
14、彻头彻尾——从头到尾,完完全全(多用于贬意)。
15、穿靴戴帽--1.穿着衣服鞋帽的方式或习惯2.比喻在写文章或讲话的前后硬加进一些例行的政治说教。也说穿鞋戴帽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介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16、椿萱并茂——比喻父母都很健康。
17、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蚕、鲸,名词作状语)
18、尝鼎一脔——品尝鼎锅中的一块肉就可以推知整锅的食物的滋味。比喻根据部分可以推知全体。
19、充耳不闻(贬)——充,堵塞。塞住耳朵不听。形容存心不听别人的话。我们有的党员对人民群众的疾苦竟然充耳不闻,漠不关心,这种状况应当引起重视.〖错例〗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一个人如果整日充耳不闻,不去了解大千世界的变化,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研究调查,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
20、吹毛求疵——求,寻找;疵,小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错误。
21、蹉跎岁月——蹉跎,时间白白过去。形容虚度光阴。
22、错彩镂金——错,涂饰;镂,刻。涂绘五彩,雕刻金银,装饰的十分工丽。形容文学作品词汇绚烂。
23、唇齿相依——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不能离开。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道德与法律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齿相依,缺一不可。
24、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厉害共同。
25、崇论宏议——崇:高;宏:大。指高明宏大越的议论或见解。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说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26、从一而终---丈夫死了不再嫁人,这是旧时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错例〗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能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缥缈的梦,因为现实需要人们不断调整梦想。
27、厝火积薪--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也作积薪厝火〖错例〗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28、蝶粉蜂黄——指古代妇女粉面额黄,妆扮美容。
29、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忽高忽低,很好听。跌宕: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观众期盼已久的歌剧《三兄弟》近日在人民大剧院上演,其音乐大气磅礴,跌宕起伏,让人赞叹不已。
30、大而化之---意思为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错例〗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
31、道貌岸然(贬)——神态庄严。常含讥讽意。〖错例〗喜剧中的正面人物也应具有喜剧性,可这部喜剧中的两个正面人物的道貌岸然,不苟言笑,与整个影片的气氛极不协调。
32、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02词语解释题)
33、道路以目——旧时形容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暴虐。〖错例〗所谓的“政绩工程”,追求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个人“政绩”。它破坏了党的威信,浪费了人民的钱财,群众对其道路以目。
34、登堂入室(褒)——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地步。也作“升堂入室”。〖错例〗这次宣判的六个盗窃犯,长期以来,在龙桥一带,登堂入室,肆行扒窃,民愤极大。〖错例〗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35、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也比喻干坏事到极点面对当前
首联扣题,从“悲往事”写起,述说往日虎口逃归时的险象。“胡正繁”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当时安史叛军势大,朝廷岌岌可危;二是说西门外敌人多而往来频繁,逃出真是太难,更能表现出诗人对朝廷的无限忠诚。颔联“至今”暗转,进一步抒写昔日逃归时的危急情态,伸足前意而又暗转下文,追昔而伤今,情致婉曲。章法上有金针暗度之效。
颈联转写今悲,满腔忠心却遭外贬,本是皇帝刻薄寡恩,是皇帝自己疏远他,可诗人却偏说“移官岂至尊”,决无埋怨皇帝之意,故成为杜甫忠君的美谈。但若仔细体会,杜甫在这两句中还是含有怨艾之情的,只不过是说得婉曲罢了。尾联在自伤自叹中抒写眷恋朝廷不忍遽去的情怀。感情复杂而深婉,虽然写得很含蓄,实际是在埋怨肃宗。
这首诗追忆了当年九死一生从胡尘中间道逃往凤翔的情景,痛定思痛,感慨万千。当年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悯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本以为从此可以效忠王室、裨补国政,谁知却因正直敢言了遭奸按诽傍,天子疏远,从政一年多就被贬斥。诗人内心的怨望很深,却以“不怨之怨”的委婉笔法写出。篇末抒发自己眷念京国的深情,更加衬托出统治者的黑白不辨、冷酷无情。
五、美文共赏
在水的那一方
化用古诗,引人遐想。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是读着《诗经》长大的。那时,我还从未走出过干涸的村庄。(这是产生疑问的原因。)在大致搞懂这首《蒹葭》的意思后,心里纳闷不已:我心中那女子,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无论是如歌行板的古《诗经》,还是韵律优美的现代白话,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朦胧迷茫、感伤执着的气息。作者借此想表达什么呢?难道家乡的干涸早已被古代人知晓?
②这写的是我家乡吗?
设问。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呢?
③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是因为家乡缺水。奇缺无比。先辈们想尽办法四处寻水,头,铁锹,钢钎四处征战,(“征”,远行,一个“征”字,写出寻水范围之广、之远;战,打仗;征战,写出了寻水像打仗一样,非常艰难。)但结果都是伤痕累累铩羽而归。甚至用专业的合金钢钻头,在地下百米处几番搜索,也只找出几桶混浊的残留物。他们在寻水中流干了最后一滴汗,带着没能痛痛快快喝一肚子水的遗憾,躺在冒烟的黄土里,把生存挑战留给了下一代。
寻水之艰难。
④从有记忆起,全村两千余口人和牲畜吃水仅靠一方露天水塘,每逢下雨就要组织全村劳力修渠,雨水充足时春夏能接上一池,勉强够大半年用度。开放式的水渠从各个山头上纵横而下,水的洁净自然无从保障,但乡亲们顾不得这么多,捞起水中漂着的猪牛粪便和动物尸体后,只当没有看见——干旱的季节,连这样的水也没有。
水塘蓄水无卫生保障。
⑤上学的时候,每年两个假期的任务就是到两三公里之外的邻村去运水。寒冬腊月,凛风吹到脸上刀割一般,但心里还是喜滋滋的,因为可以看到一泓碧波荡漾的大水面,更可以把头扎进水里喝个够。那甜甜的、凉凉的清水,喝得我们胃里直打抖,走起路来肚子里面“咕铛咕铛”作响。站在那冒着寒气的水塘边,我不由得想起《诗经》里的句子。原来书上写的是真的。(画线部分照应第一自然节“大致搞懂”。)
运水生涯的喜悦和满足。凛风和水都是凉的,但前者带来的是寒冷和疼痛,后者带来的是喜滋滋,体肤的冷和心里的喜悦形成鲜明对比,充分表现了对水的热切渴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⑥但我却又纳闷起来,家乡究竟是在水的哪一方呢?
再次设疑,引发读者思考。
⑦上世纪80年代末期,国家在贫困山区开始修建人畜饮水池试点,修建水窖——上接天上水,下截地面水,解天然匮乏。我家有幸成为村里四家试点之一,修建了一口方形的深约三米,宽两米的水窖。下雨时,大家蹲在水窖旁边,聆听(画线词语写出了家乡人对水窖的恭敬之态、好奇之心、欣喜之情。)细水流入水窖的“汩汩”声,像是串断了线的珍珠散入银盘的响动,清脆,悦耳,有摄人魂魄的动感。(用比喻手法从听觉上写出了细水流的节奏、韵律,把人的魂魄和心灵都召去了。)那不是普通的水滴声,那是激发故乡与命运不屈抗争的铿锵鼓点,有时也让人喉咙痒痒的,总要干咽几下。
水窖试点的建成标志着故乡寻水的脚步在国家扶持下初步取得胜利。家乡在水窖一方了。
⑧试点成功之后,水窖开始在农村大力推广,家境宽裕者率先行动,水窖一度成了富裕的标志。新世纪以来,随着扶持力度的加大,加之“母亲水窖”等社会公益项目,修建水窖会有补贴,基本上不用自己花钱。于是,家家户户都修起了水窖。有的还因地制宜修起旱地水窖,种地缺水的问题也得以解决,故乡也像别处一样全年都能吃上绿油油的菜了。
水窖解决了家乡的吃水、种地缺水问题。
⑨从村子里走出去的人越来越多,见到的世面也越来越广。他们讨论着别处的河流如何宽广,自来水如何方便。(侧面写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家乡人思想解放了,眼界变宽了,但寻水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听到这些,母亲说,人们不知足,有水吃就行了,还想用自来水,咱们这儿根本就没有河。那么高的山,水咋过得来?(画线部分用问句形式为下文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做铺垫。)
追梦人的脚步,总是不断向着未来延伸。
⑩母亲没读过书,也没见过大世面,她不相信那根细细的水管能穿过崇山峻岭,越过沟涧来到这个世代干旱的地方。父辈们大多也不相信。
过渡段落,重在引出下文。
?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试点移民搬迁启动,乡亲们通过电视得到这个消息,都还半信半疑;从丹江口调水到北京?那么远咋去啊?直到附近的亲戚们跑来告知要搬迁的消息后,他们才相信这个事实。他们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