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问渠那得青如许南水北调一渠清水背 [复制链接]

1#

5月15日,河南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会议指出,这次视察主题重大,继在郑州擘画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壮阔蓝图后,总书记又在南阳就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进行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对“国之大者”的深远考量,让我们在融入大局、服务全局中加快自身发展的自觉性更高、主动性更强。

在融入大局、服务全局中的自觉的主动的奋斗者中,处处活跃着青年的身影:在年从淅川县开出的一辆辆移民大巴车里,在丹江口大坝加高的14.6米的钢筋混凝土中,在南阳邓州湍河上的U形输水渡槽里,在穿越黄河的输水隧洞内,青年奉献力量与智慧,助力中国力量筑起世界最大调水工程。

为了更好地弘扬河南出彩好青年的奋斗精神,带动青年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报特别推出主题报道《问渠那得“青”如许》。

第一次结缘“南水北调”时,李钊21岁,许信23岁,都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尽管年龄、岗位都不同,工作时间相隔10年之久,两个年轻人却怀着同样的信念。

李钊与“南水北调”结缘是在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尚在做开工前的酝酿;许信是在年,中线穿黄工程已全线贯通,丹江口库区第一批大规模移民搬迁顺利完成,南水北调迎来施工移民高峰期。

不只是李钊、许信,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者、运行者之外,还有一大批青年在为这一泓碧水北上而不懈努力着。

青春结缘“南水北调”如今已是“中流砥柱”

李钊和许信,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初生人,一个是80年代末生人,因为结缘“南水北调”,他们的青春得到诸多历练,如今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中流砥柱”。

年,21岁的李钊,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毕业,入职河南省水利勘探设计院,曾参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设计。当时,省水利勘探设计院承担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部分设计任务,李钊所在的小组,负责涵洞式渡槽施工图设计,有时候时间紧任务重,李钊就被派到开封进行封闭设计,一封闭就是个把月,常常白加黑连轴转。

10年之后,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许信,选择回到河南,23岁时成为丹江口库区环境监测站的一员。后几经调动,李钊先后参与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施工建设、运行管理中,如今已是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河南分局副局长,带领一拨拨新人继续“闯关”。

在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环境监测应急中心(年12月更名为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简称“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正式成立后,许信扎根丹江口,从监测员开始,做到多项目持证的青年骨干,成长为采样科科长,不断探索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守护渠首水质安全。

许信与同事在丹江口水库进行水质采样

一次次的调整换来最佳解决方案

新工程,新项目,遇到的自然都是新问题。而青春力量,正是在解决一个个新问题中,不断迸发。

年,李钊开始直接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打交道。“穿黄工程是整个南水北调中线的标志性、控制性工程,是整个中线的‘咽喉’,而穿黄隧洞则是重中之重,施工难度高、挑战大。”李钊还记得,当时竖井施工中遇到了井底涌水的问题,大概持续了一个星期,大家一直在努力寻找渗漏通道,制订解决方案,不停地开会。最终,李钊和团队采用在水下浇筑混凝土的方式,把井底堵住,形成封闭的治水结构,才又继续施工。

李钊(左)在穿黄隧洞(A洞)检查维护受访者供图

李钊说,穿黄隧洞的开凿是水利系统第一次用盾构施工方法,经验不是特别丰富,遇到管片错台、盾构刀盘磨损严重这些问题,都是既要考虑到盾构常用场景,借鉴成熟经验,又要考虑到水下施工特点,寻找最合适的解决办法。

没有现成经验,靠不停摸索寻求解决之道,这样的突破和成长,许信也经历过。

在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开始正式运行的第一年,许信和同事们就遇到了挑战。由于中心是专门针对丹江口库区水质进行监测的机构,为确保南水北调源头活水的水质安全,当时最主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做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项监测因子的全分析。

然而,当时整个中心实验人员不到10个人,且单位尚不具备全分析资质,持有相关监测资格证的人员也缺乏,怎么办?这个平均年龄仅33岁的年轻群体,埋下头来,边学习边实践,边摸索边运行。

“单位里都是年轻人,没有可传授经验的老师,全靠我们自己重新学习。”许信回忆说,在大家进行过相对比较常规的监测项目后,开始封闭突击,集中攻克那些难度较高的项目,“根据监测标准,准备相应的仪器、试剂、耗材,然后就耐着性子一遍遍做实验,一遍遍观察那些标准曲线、实验指标,跟实验数据进行比对,不断想办法进行调整。”

那年,从立夏到立秋,青年们奋战了整整一个夏天,换来的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拿到全分析监测资质,填补了南阳市环境保护史上地表水项全分析的空白。

“乐观的人看到的是机遇,悲观的人看到的是挑战”

“年轻,就意味着没有经验,任何一项任务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乐观的人看到的是机遇,悲观的人看到的是挑战。”许信一直都记得这句话,这是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总工陈海燕常跟他们讲的。让许信印象深刻的是,中心第一次接到土壤样品分析的任务时面对的困境。

在此之前,许信和同事们只是侧重于水质监测和分析,土壤样品分析略显陌生。当时,许信负责重金属项目的分析检测,刚开始,在添加化学制剂让土壤从固体变成液体的消解过程中就遇到了问题,“消解效果就不太理想,样品受热不均匀,导致监测数据不准确,误差大”。许信就一遍遍测试、记录、对比、分析,经过一个月左右,终于找到了最优消解方案。

5月18日,许信(左)与同事在丹江口水库进行水质采样

经过6个月的努力,中心圆满完成了个土壤样品的分析测试、报告编制和数据报送等工作,向国家上报土壤检测数据个,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也成功入选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首批监测实验室名录。

李钊随着工作的调动,见证并亲历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发展。这也给他的工作带来新的考验、如何在确保供水不中断的情况下,既“重点分析管控”,解决好已出现的问题,又“排查治理隐患”,发现潜在问题防患余于未然,成了李钊需要面对的新课题。年底进行的穿黄隧洞检修,就是其中之一。

穿黄隧洞是大型双线高压输水隧洞,且是复合双层衬砌,结构较为复杂。而检修工期只有小流量输水时段的4个月。李钊所在团队研究了一个半月后,终于制订好检修方案。最终,施工参与人员增加到两三百,两班倒变成三班倒,从原先的小修小补变为系统检修,工程量增加10倍的情况下,依然保证如期完成任务,对条结构缝做了防渗处理,且效果显著,隧洞渗漏量大大降低。

“南水新青年练好内功,必将会有大作为”

对年轻人而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有新挑战,也有新收获。

许信平日就住在中心的人才公寓里,正常情况下每周回一次家,遇到忙起来的时候,回家就没了准头。他还记得结婚那年,赶上土壤样品分析任务,婚后只休息了两天,便从家里赶来正常上班。尽管两地奔波很辛苦,但年,时为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环境监测应急中心获得了第23届河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为这群年轻人注入更多成长动力。

最近,许信接手采样科后,陆续更换了一些采样器具,他正在尝试将无人机应用到采样工作中,去到人力无法到达的地方,去做更完善的水质监测。他们也参与更多科研项目,从水质监测到水生态监测,以更广阔视角,继续守好渠首碧水。

20年的工作经历,让李钊已习惯了加班加点的工作状态,家人也习惯了他经常出差在外的生活。尽管李钊平日里对家庭照顾不多,但儿女依然以他为傲。“有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再多辛苦都值得”。

李钊明白,“十四五”期间国家水利事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大水利、大水网、大生态,将为年轻人带来更多机会和更大平台,“南水新青年‘练好内功’,必将会有大作为”。

来源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杨军强魏文杰/文赵墨波/图

编辑夏赛赛

校对王冰

审核田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