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半汤点亮中国陈民利乡村振兴县域如何落 [复制链接]

1#

乡村振兴,从国家战略来说,是从城乡融合到城乡等值从而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价值发现与活化;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一二三产融合从而激活乡村价值的过程。因此,乡村振兴是改变过去片面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而从微观的具体村庄来说,不同类型村庄现状基础不同,振兴之路不同,城中村、城郊村融入城市走向村落的终结,偏远村庄因不适合宜居和发展而被撤并都是乡村未来之路……重要的是在城乡融合理念下因地制宜找到村庄的发展之路,以文化为*,构建“产业、人文、组织、治理、环境”的生态系统。

一、厘清几大关系

1.五大振兴的关系

乡村振兴从内容上来说包含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五大振兴。这五大振兴是相辅相成、彼此协同的系统工程,没有先后、主次之分,就如一只手的五个手指握成拳才有力量。但是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基础不同,五个方面的发展程度不同,因此,在实际推进当中,需根据当地实际找到最佳切入口,牵动整个系统振兴。如产业基础较好的乡镇村,产业的发展,集体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人才,组织振兴来保障产业兴旺,文化振兴为产业发展进一步营造空间;如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治理有突出成就,有特点亮点的村庄,充分发挥软性力量,为吸引人才提供良好的基础,基于资源再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方面来推进产业振兴;如生态环境良好,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则需着力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化,探索“绿水青山如何成为金山银山”的特色发展道路,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作为软性力量发挥在产业振兴中的保障支撑作用;一些传统村落或地域文化特别鲜明的村庄,则通过同根同源的文化链接,吸引在外的成功人士(新乡贤)返乡复兴乡土文化,从而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及*府资源配套,推进乡村振兴系统工程。如福建永泰从复兴庄寨文化入手,吸引海内外家乡人回归乡村,为乡村振兴奠定人才基础。

2.*府、企业、村庄村民、社会专业机构四大主体关系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府、企业、村集体、村民、社会专业机构协同努力,但彼此之间应该有各自的边界。

*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且*府在乡村振兴不同阶段的角色是不同的。初级阶段*府主导,重点应该是*策供给,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覆盖,撬动市场,引入企业,培育市场主体;第二阶段重点做好*策实施监督,引导市场,企业主体;第三阶段重点做好服务,规范市场,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企业作为资本与技术、经营的要素在乡村振兴中应该发挥企业的长处,活化乡村资源,重构乡村价值。企业进入乡村,需要充分了解乡村特点,挖掘乡村的优势资源是什么,明白乡村的短板是什么,思考自身的长处是什么,短板是什么,做好自我定位。企业要正确处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企业利益与村庄村民利益的关系,要以社会利益与企业利益兼顾协同的理念,要以“利在远方”的价值理念,要以带动村庄与村民共同发展的理念与乡村共赢共生,并且通过与村庄村民建立长期合作利益共享的机制,才能真正在乡村立足与发展,并且实现企业目标。企业与村庄的合作是应该是长板与长板的合作。

村庄与村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但是村民的主体性是需要激活的。专家学者们一直在强调村民主体性,但今天以老人和妇女、孩子为主的大量的留守与空心村,缺乏真正的建设主体,而遭遇市场经济洗礼的农民也变得更加现实,很多地方形成了“干部干,村民看”的现象。因此,农民主体性首先是一种理念,甚至是一种信念,是对主体性的尊重,是相信老百姓是有意愿改变和可教化的;其次,*建引领,统一思想,加强乡村治理,还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不仅引导农民了解*策、学习*策,更重要的是重塑农民的思想和观念,树立村庄的主人翁责任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如义乌何斯路村开展的老年大学和斯路晨读,是一种非常好的村民教习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润物细无声地教化村民建设自己的家园;同时,通过各种培训,给予村民建设自己家园的能力与方法,如我们开展的“美丽乡村好农妇”培训,“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家乐经营”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激活村民主体性,也是重塑村民的过程,还需要通过*策引导、机制建设,实现村庄、村民与企业达成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共同活化乡村资源,重构乡村产业。

▲半汤乡学院往期培训

专业机构则应发挥其专业优势,在*府、企业、村庄合作中给予智力、人才支持。目前,策划、规划、培训、乡村振兴产业链服务等机构大量涌现,良莠不齐。不懂乡村、不调研、不研究,无特色、千篇一律的规划书满天飞,无法落地。我们接待过的*府考察团队,有不少的*府官员提到已经有三个以上版本的规划书挂在墙上、锁在抽屉,有些规划书根本无法落地,*府和企业都不可能有信心投资,浪费了大量的规划设计费,更是延误了发展的机会。因此专业机构投入乡村振兴要有敬畏之心,要有自知之明,更要有责任感,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要很清醒地认识到村民才是村庄的主人。因此,半汤乡学院一直以来,以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同行者、实践者、探索者和思考者”作为自己的角色定位,努力做接地气的研究,以研究支撑教学,教学输出成果,指导县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闭环;做解决问题型培训,学员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努力做好乡村振兴干部培训的最后一公里,努力为乡村振兴尽自己的所能。

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需要谋定后动,顶层设计,各部门协同;*建引领,*建、村建、家建合一,村庄善治,激活百姓主体能动性;*府需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招引有情怀、有能力的企业入乡创业;更需擦亮火眼金睛,招才招智,借势借力。

二、分类施策,分步实施,试点示范

分类施策,分步实施,试点示范,以点带面,大规划、小切入,精切口是县域乡村振兴落地实践的基本方法。

1.分类施策

国家相关文件对村庄分类有了明确的指导,但个人在大量的调研实践中,认为按照村庄功能和资源禀赋来区分村庄未来发展类型比较可操作。*府需要在详细调研基础上对村庄进行分类,结合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工作重点。

居住型村庄:一般是城郊村、近郊村以及一些撤并后的中心村,村民以城市就业、乡镇就业或个体经商、家庭农庄为主业,在乡村居住,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东南沿海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样的村庄居多。这类村庄的重点是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覆盖。*府在做好道路、交通、管网、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改善的基础上,乡村振兴的重点是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由中心城区向镇延伸和下沉,以乡镇为节点,让村民能够充分享受到公共服务覆盖,逐步实现城乡融合到城乡等值的目标。同时,从县域——镇域——村域联动,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为村民创造持续就业和增收的条件。

▲浙江安吉

偏远的空心村:这类村庄一般基础条件差,资源短缺,村民大部分进城务工,村庄空心化严重。由于地处偏远,*府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比较高,因此,根据村庄的实际,可以考虑撤并,以解决集中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的可行性和降低成本。这类村庄的重点是做好充分的民意调研,出台相关合理的安置*策,做好新居规划。特别需要结合安置区域的实际以及周边环境等,做好新的产业规划,为集体经济发展和百姓新的就业创业创造条件,以解决村民远离耕地或失地带来的后续生产和生活之忧,要根据产业规划做好安置区的空间规划和建筑设计。湖北郧阳区柳坡镇的龙韵文化艺术扶贫村,在新村规划设计中,充分挖掘当地恐龙文化元素,保留丹江口村落文化与百姓生活习惯,留出临街商铺并进行独特的设计,逐步培育了休闲、商贸、旅游新业态,是移民搬迁安居可值得借鉴的;富阳东梓关村的“杭派民居”示范村项目,传承东梓关的古村落之美,现代的居室设计,兼顾生活舒适和农家便利,颜值爆表的东梓关,连续登上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权威媒体的和门户网站,成为很多游客到富阳的必选之地,乡村旅游、度假休闲的新业态成长起来。

▲郧阳龙韵文化艺术扶贫村

▲富阳东梓关村

特色资源村庄:区位、交通、农产品、特色手工艺、乡土文化、生态环境等都是村庄的特色资源,这类村庄的重点是需要以资源导向和市场导向双轮驱动,做好村庄的特色定位,培育特色产业,以运营前置的理念,从镇域或区域范围做好产业策划,根据村庄资源特点做好业态规划、消费链设计、村庄规划(产业和生活的空间布局),村容村貌建设,建筑风貌设计,并根据产业需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一般来说,特色资源的村庄,特色产业可以往旅游目的地型、旅游服务型、文化体验型、农业产业型、综合产业型等方向发展。

这类村庄找准定位是关键,把主要产业定位清楚,打造村庄品牌,以乡村新经济的理念和产业融合的思维,构架“村——镇——县(区)”产业格局,推进产业振兴。如安吉劳岭村的洋家乐民宿,依托莫干山的山水文脉资源和山区村庄风貌,发展国际化与自然生态融合的国际化民宿业态,形成低碳生态的特色旅游。

▲莫干山

安徽三瓜公社利用其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三面环山一面温泉的自然资源,打造“离城市最近的远方”乡村慢生活休闲体验地。

▲三瓜公社

桐庐环溪村是周敦颐后裔聚居地,传承并发扬了周敦颐的思想文化精神,积淀而成了“莲文化”。

▲桐庐环溪村

2.分步实施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工程,在顶层设计、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分步实施。产业振兴顶层协同,打破村庄界限,从县域经济与镇域产业振兴的高度与广度进行谋划,将村庄作为产业体系中的具体业态和基地;三类村庄以镇为单位,可以分别选择试点示范,不同村庄不同重点推进,制定推进的时间节点,做好投资预算以及融资筹划。

人才是乡村振兴最大的瓶颈,因此,人才振兴先行,根据乡村振兴各类人才需求,做好人才培养的系统方案,各项培训资金归拢,提高培训效果,项目推进和人才培养协同,在实践中培养人才。

三、运营前置,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

乡村振兴于百姓而言的最大目标是乐业安居,*府财*资金投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是民生,是基础,是保障,是安居工程,但如果没有产业,家门口没业可就,没钱可挣,百姓为了生存生活依然会选择离乡背井进城打工,如果这样,这一轮的基础设施投入、美丽乡村建设高潮后会形成一大批豪华美丽的空心村,村庄后期没有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维护运行,日久之后再次成为破败荒凉的空心村。因此,缺乏产业支撑的乡村建设是短期的环境建设工程,不是乡村振兴。百姓生活富裕需要持续的就业与创业机会,乡村振兴不能只有花钱的上半场,更需要挣钱的下半场。

因此,需要运营前置逻辑,形成从“市场——运营——产业——业态——产品——规划——建设——运营——市场”的闭环,让乡村资源活化,价值重构!基于今天的市场需求,立足乡村的资源禀赋,谋划乡村的产业,让乡村的土地产出有价值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三产带动一产,文创激活乡土,质量兴农、科技兴农,产业融合。特别是对于有特色资源的村庄,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乡村民宿、土特产与文创等为主要业态的乡村,更需以运营前置的逻辑,做好村庄定位和产业策划。

四、城乡融合发展县域经济

乡村产业振兴不能就乡村谈乡村,不能离开城市谈振兴乡村。需要在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下,从县域(区域)经济的大格局下谋划乡村产业发展,构筑乡村新经济的内循环与外循环,让县域经济为乡村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村庄资源有限,人才短缺,市场狭小,因此,县域需基于区位和资源以及市场需求,顶层设计,城乡一盘棋,谋划一二三产融合,谋划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谋划“服务业的服务业”,实现城市与乡村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消费需求双向流通。打通城市消费与乡村供给,活跃乡村经济内循环;通过互联网实现乡村信息与外部世界的链接,通过电子商务拓展外部市场,打通乡村供给与远端市场需求,形成乡村经济外循环。

文章没看够?

欢迎来半汤乡学院线上课堂

解锁更多视频课程

《互联网+乡村振兴》专栏

线上视频课程上架啦

欢迎扫码收看

更多精彩文章:

■半汤茶话

汪向东:数字乡村战略(下)

■孙君:乡村建设的本质是要由农民参与

■乡学温暖乡村

陈民利:乡村产业振兴的再思考

■精彩文章回顾

陈民利:“美丽乡村欢乐多”——三瓜公社乡村建设“IP”

■乡学温暖乡村

电商路上*旗红——宿迁市*建富民(支部+电商)专题培训班(半汤乡学院总第74期)顺利结业啦!

发现更多精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