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nb.ifeng.com/a/20180605/6631976_0.shtml 一转眼,年已经结束了,年就这样来了。
岁月总是无声无息地悄然流过,当桌子上的日历一侧日渐单薄的时候,一年的时光随风而去,留驻在心里的只是美好的记忆。
日历,它是时光的记录者,而南水北调的故事,桩桩件件都由我和你共同写就。
敬往事一杯酒,与南水北调有关的日子,你还记得吗?
“穿黄”工程
多年以后,当郝清华站在黄河边上看着清澈的长江水横穿黄河而过的时候,他会回想起十一年前那个遥远的夏天。
那是年的毕业季,万毕业生涌入社会,就业压力空前。作为其中的一份子,郝清华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在那个被北京奥运圣火点燃的夏天,他作为新员工入职了“穿黄”工程管理处。
这种幸运并不是源于一份顺利的工作,而是觉得自己有机会参与那个即将成为奇迹的工程——“穿黄”。作为南水北调的咽喉工程,年9月,穿黄工程动工,当时正在读大二的他看到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新闻,没想到长江和黄河真的会有交汇的时候。
直到三年后的毕业季,他与这项伟大的工程零距离。
01
“凭”水相逢
在郝清华走进“穿黄”隧洞开始他职业生涯的那一年,33岁的许安强从河南三门峡辞去了工作,去了公里之外的北京,那里将在未来几年成为南水北调的终点站。
年的冬天,许安强参加了当年的《中国南水北调报》的招聘,成为了《中国南水北调报》的一名记者,也成了一名“北漂”。
12月的北京,寒风拂面,他心里藏着对眼前这份事业信念——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中国南水北调报》创刊号
他的工作是循着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行走,寻找“凭”水相逢的故事。
因水结缘,“凭”水相逢,这正如长江和黄河的相遇。
来自丹江口水库的长江水自渠首出,一路自流向北,通过两条米长的穿黄隧洞与黄河立体交叉,俯冲而下,穿越万古黄河。
“穿黄”,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黄河的关键控制性工程,这一大胆构想在“穿越号”的牵引下,一米一米地接近黄河彼岸。
穿黄工程三维效果图
由于国内没有类似工程,也就没有施工经验和技术参数可以借鉴,曾负责过西气东输项目时任中国中铁十六局集团穿黄项目负责人陈建军不无担忧地说:“西气东输的管线深度是25米,隧洞直径1.8米,而穿黄隧洞深度是50米,直径9米,两者难度不可比,施工难度很大。”
但他们依然为盾构机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穿越号”,预示能成功从北岸挖掘到南岸。
穿黄项目的很多施工技术“前无古人”,毫无经验可循,那时,陈建军只想着一句话: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盾构机全天施工,工人们三班倒,大部分人过的是见不到太阳的生活。
陈建军说:“当时冒着很大的风险。”
然而,流水击穿了巨石,时间孵化了梦想。
“经历了个日夜后,穿黄隧洞在年8月9日通水试验成功……现场的工人、工程师热泪盈眶。”
在《中国南水北调报》记者许安强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正是他和远在焦作的郝清华入职五周年的日子。
他继续写道——
“在黄河底下艰难前行的‘穿越号’,不正是我们每一个南水北调人吗?隧洞中黑夜如磐,眼前一灯如豆,无论前方是坚硬的巨石,还是无底的黑洞,我们穿过去,我们填平它。”
02
一路向北
年12月25日,对于河南淅川柴沟移民新村的赵志清而言,是忙碌而平常的一天,吃过早饭,他来到了自家的鸽子房,看着眼前多只鸽子,赵志清的眼角笑出了皱纹。
而在三年以前,50多岁的赵志清万万想不到自己会走出大山,来到这里开启新的生活。
此刻同样满怀喜悦的还有他老家南阳工地上的那些工人们,南水北调中线南阳宁西铁路上,鞭炮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暗涵内衬完成混凝土浇筑。
至此,南水北调中线干线主体工程经过10多万建设者12年的奋斗,在年到来之前顺利完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淅川陶岔渠首枢纽工程
年元旦刚过,久违的晴朗蓝天重新占据了北京上空,一切都像是崭新的。
那年元月中旬,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在南水北调之后的建设历程中,这个会议定期召开,为南水北调工程未来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就在这一年4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来到北京市海淀区南水北调团城湖调节池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当时正在建设中的团城湖调节池周边场地正在绿化,是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67公顷,连接密云水库、南水北调两大水源,对保证北京供水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这年年底,也就是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当晚的《新闻联播》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半个月后,随着团城湖明渠段闸门提起,来自丹江口水库的一渠清水正式进入北京市团城湖,浸润着习主席曾亲手栽种下的树苗。
至此,北京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现全线通水目标。
三天后,《人民日报》评选国内十大新闻,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入选其中。12月31日的新年贺词中,习主席再次向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表示祝贺,并向沿线搬迁的40多万移民表示敬意。
从此,“远水”开始解“近渴”。
团城湖调节池(左上)和团城湖明渠(右下)
五年后的今天,在安徽宿州市泗县大路口乡龙湖村,村民魏尚兰一边用自来水清洗红薯,一边说,“现在吃水就太方便啦!一拧开关水就哗哗淌,这水质俺们吃着也放心。”
同魏尚兰家一样,千万个家庭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受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五年来,南水已成为京津冀豫2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沿线直接受益人口超过万。
年9月9日,随着南水北调中线水进京后持续发挥作用,北京市地下水埋深回升了15厘米,这是年以来地下水位首次回升,地下水储量整体增加了0多万立方米。
惠南庄泵站的泵机设备
“从丹江口水库调水,沿京广铁路线西侧北上,全程自流,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干线全长公里。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工程移民迁安近42万人……”
此后,这句话作为常用句式开始出现在多地的全国高考试题上,昭示着这项超级工程建设的光辉业绩。
而这句话背后的故事有多少人知晓呢?
十万大军,十二年艰苦奋斗,这一路向北的长江水,是南水北调人的青春之歌。
03
南水北调的螺丝钉
年10月28日,南水北调主题电影《天河》在北京首映,参加首映式的陈建国压抑不住心中的热情,眼睛里收进荧幕上的故事,眼眶上流出激动的泪水。
他说:“看着电影里的故事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仿佛故事里说的就是自己,仿佛又不是。“
在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收尾阶段,作为河南省方城6标项目经理的陈建国左肩扛着工程,右肩扛着亲情,忠孝兼顾的义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被誉为“大禹式的南水北调建设者”。
那一年的4月28日,陈建国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而陈建国却始终把自己当成南水北调这个庞大机器的一枚螺丝钉,他身后是无数枚螺丝钉,他们的命运与南水北调紧紧相连,他们维系着这个伟大的“民生工程”。
陈建国带着父亲在工地
年,通水元年。
辉县管理处的李付举总喜欢在渠道旁“溜达”,他把辉县段49公里渠道来来回回走了几遍。问题登记造册,制定整改方案,跟踪检查和及时销号。别人问李付举是不是感觉到有点成绩?
李付举半开玩笑地回答:“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总怕百密一疏,我觉得来年肯定会有点成绩。”
从那时起,辉县管理处自查发现问题多项,现场查看、分类和定级。
也是在这一年,在结束了施工生涯后,邯郸管理处贾秀忠正式投身南水北调运行管理。
同样在河北,邢台段七里河倒虹吸节制闸室内,安全员刘四平大声喊着“师傅,快下来,戴上安全帽再施工!”谁曾想,这位“嘴碎”的安全员在4年后成为开放日最受欢迎的讲解员。
邢台市七里河倒虹吸
还有很多人,默默打理着千里常去的每一个细节。
全面整治前,渠坡上的杂草有的都有半人多高,渠道左岸是沙石砾道路,长的野草又高又多,车辆通行都是困难,巡查人员更无法通行。
郑州管理处的尚晓带着工程科的同事们,大干四个月,渠内道路干净平整,渠道两侧草木齐整,渠道建筑物美观整洁,工程整体形象焕然一新,符合国字号工程形象标准。
郑州管理处
年,通水5年。
依然是在郑州管理处,同事之间流行这句话:”不懂调度的财务不是好工程师,不懂消防的机电不是好安全员。”
以前只用干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现在每个人都有“责任田”,这块“田”指的是管理处辖区内所有关于工程安全的问题,不分部门、不分专业的查!只要是你那块“田”里的事,都得负责到底。
开展“两个所有”活动之后,各个管理处的日常工作从各专业“分摊干”变成了跨专业“一盘棋”。
不断地自我建设和努力让工程更加平稳安全的运行,个人的成长蜕变也将筑成南水北调工程的全面进步,让脚下的碧波千里,一路向北、向上!
“南水北调”这四个字背后,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奉献,是无数有名却又无名的人们的担当。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穿越河南焦作市区段
04
南水情长
新时代,新气象。
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发展,推进着南水北调的信息化建设,打开了宽的窗口让人们认识南水北调,也在创新发展中建立了属于南水北调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中线工程全长公里,沿线有45个运行管理处,如何实现工程管理人员可管、过程可控、问题可查,是中线工程通水后,运行管理一直面临的最大课题。
要想实现中线工程运行管理的高效可靠,必须借助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中线”,这是中线工程运行管理的发展方向。
通信网络专业人手少,孙维亚便主动承担起工程巡查维护实时监管系统的开发管理工作,急工程管理之所急。
从此,他的身影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陀螺,每天脑子里都在思考中线工程维护过程中43个业务流程和系统的主要功能划分。他不停地与开发单位协调、沟通,出差更成了家常便饭。
无论是年6月30日,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新媒体平台——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