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增收行善治绘就幸福底色
湖北省十堰市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多渠道促进就业,培育壮大产业,创新治理,促进融入,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就业全覆盖、产业全覆盖,实现安置区公益岗位全覆盖,实现安置区以工代赈项目优先就业全覆盖,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全面提升。
挣钱顾家两不误
安幼养老都兼顾
十堰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也是湖北省深度贫困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年,十堰如期完成人的搬迁安置和脱贫任务,成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的地级市。
怎样让搬迁群众端上结实的新饭碗?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是重中之重。
据了解,十堰市发展改革委先后把后续扶持作为《全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全市“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的重要内容,配套制定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教育帮扶、电商帮扶、旅游帮扶等实施方案,推动易迁后扶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面衔接、有机融合,做到“安置区建设、产业就业配套、社区治理”同步设计、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
十堰市郧阳区青龙泉社区是湖北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集中安置了来自18个乡镇的搬迁群众户人。
为了确保人人有事做、户户能增收,郧阳区构建适合社区群众发展的“香菇、袜业两大主导产业+四小产业+N个发展项目”的产业发展体系,支持党员干部和能人大户带头致富、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安幼养老都兼顾”。
家住青龙泉社区栋的韩文军,在社区干部的劝说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承包了棒香菇。“第一年菌棒款、大棚承包费全免,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培训,从菌棒上架到出菇,全程有技术员跟踪指导服务,挣了大概两三万元吧。”尝到甜头的韩文军不仅把两个弟弟带着一起种起了香菇,还摇身一变,干起了电商主播,白天种植香菇,晚上直播销售,自家香菇卖完了就帮其他菇农销售。韩文军一家年收入已达10万元。
目前,郧阳区已形成集研发、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香菇产业链条,实现产值20亿元,带动了户人实现就近就业。
郧阳还引进上海中昊针织有限公司,购置全自动智能袜机台,建成亚洲规模最大的高端智能袜子生产企业,年产袜子3亿余双,产值10亿元,户名搬迁群众华丽转身成为产业工人。王清峰和陈鲜两口子,丈夫在香菇基地种植香菇,妻子是袜厂挡车工,夫妻俩靠着“男耕女织”,年收入达到8万元。
在规划引领下,十堰把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放在优先位置,重点在拓岗、稳岗和就业培训上下足功夫。通过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保险缴费优惠等财政补贴或奖励办法,支持企业优先使用本地劳力,引导就近务工就业。
“都是老年人,一边拍拍闲话,一边干点活路。半天换一把青菜,干个两天还能换袋粮食。风不吹日不晒,比地里干活可轻省多了。”今年88岁的黄朝举老人逢人就夸“零工超市”好。
郧阳区通过开办“零工超市”,吸纳名半劳力、弱劳力在“零工超市”灵活务工,即来即做,计件记分,积分兑换蔬菜米粮、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零工可以挣钱,超市就是菜园”,有效破解了社区菜地少、弱劳力就业难等实际困难。
发动群众居家发展小种养、小加工、小作坊、小买卖等“四小产业”,开发物业、绿化、保洁、保安、网格员等公益服务岗位。同时通过流转、代管原有土地,实现换新业增收、保老业不丢。
与比亚迪、富士康等公司建立订单培训机制,围绕群众就业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搬迁群众,十堰采取包工头带、经纪人介绍、政府组织引导等多种形式,积极与用工单位搞好对接,促进搬迁群众外出务工。截至年6月底,外出务工就业占总就业人数比率达55.6%。
据了解,自年青龙泉社区建成以来,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原来多元增长到年的0多元。
村村有产业
家家有项目
产业连着就业,是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十堰把培育产业作为易迁群众“逐步能致富”的治本之策,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方式推进后续扶持产业发展。
以安置区为中心,建设产业基地,创办扶贫车间,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扶贫车间+扶贫作坊+易迁户”模式,实现了1个安置区至少有1个主导产业的目标。扶贫车间到村头、扶贫作坊到户头、扶贫项目到人头,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从而真正实现“村村有产业、家家有项目、人人有事做、月月有收入”。
培育产业的同时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十堰市以特色种植养殖业、设施农业、特色林业、农产品加工业、传统手工业、休闲农业为主,做大做强“香菇、茶叶、生猪、黄酒、水果、木本油料”六大特色产业规模。茅箭区以农业特色产业为依托,建成20多个生态新村,引导农民通过乡村旅游增收。丹江口市蒿坪镇蒿坪村建成亩高标准草莓种植育苗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农户50余人就业,年发放工资近万元,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
为了盘活用好搬出地的土地、林地、宅基地等资源,壮大产业,十堰实行特色产业链长负责制,每个产业一套方案、一套政策、一个专家团队、一个工作专班、一个牵头单位、两名市级领导挂帅,全产业链推进。目前,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56万个,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国内外大市场,带动脱贫人口71.8万人。
记者从十堰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万元,建立政府性农业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机制和担保业务风险补偿机制,培育各类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创业就业。
特别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