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长江流域为何汛期反枯今年粮食产量会受 [复制链接]

1#

大范围的高温干旱正笼罩着长江流域。眼下,南旱北涝的态势也仍在发生。

年8月19日,鄱阳湖都昌新妙大坝水域,持续干旱下,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快速缩减图据ICphoto

据中国气象局8月19日发布的信息,8月以来,北方地区多降雨天气,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吉林等地的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局地2倍以上,有23个国家气象站日雨量突破历史极值。

然而,南方地区的降水情况却截然相反。红星新闻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自今年7月1日以来,江南、江淮、江汉及川渝等地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气象干旱迅速发展。据监测显示,8月18日,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湖北西部、浙江大部、江西、湖南、贵州大部、重庆、四川大部、西藏中东部等地存在中度及以上气象干旱,局地特旱。

受降水偏少及持续高温影响,本该处于主汛期的长江,却有多处水位创有记录以来最低;洞庭湖、鄱阳湖提前“入枯”时间破纪录;重庆66条河流断流;下游的上海长江口现罕见夏季咸潮、部分地区小型水库蓄水严重不足……

6月以来长江流域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少3成,部分地区连续无雨日超20天

今年夏季长江流域的旱情具体情况如何?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副主任郭广芬告诉红星新闻记者,6月1日以来,长江流域降水量为.4毫米,较常年同期(.7毫米)偏少3成,仅次于年的.3毫米,为历史同期第二少;

降水减少的同时,高温天数也对长江流域的旱情起到了副作用。据郭广芬介绍,长江流域平均气温为27.1℃,较常年同期(25.3℃)偏高1.8℃;高温日数达28.9天,较常年同期(13.2天)偏多15.7天;极端最高气温破纪录的站点达个,占流域总站数的30%。

伴随着高温少雨天气,长江多处水位创下有纪录以来新低。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15日18时,长江汉口站水位为17.22米,长江武汉段水位为有水文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在江苏,受长江上游来水和持续高温少雨影响,长江南京站的水位从7月初至今下降了3米左右,而这种情况在主汛期很少出现。此外,安徽全省河湖库蓄水自8月1日以来平均每日减少约1亿立方米,降水较常年同期少9成。

另据郭广芬透露,7月1日以来,长江流域降水量为.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4成,为年以来同期最少,江河来水也偏少2~8成。8月1日以来,长江流域、乌江和长江中下游降水均为历史同期最少,面雨量不足20毫米,其中中游干流不足10毫米。

检测数据显示,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5—6米,均为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

郭广芬表示,截至目前,长江流域部分地区连续无雨日超过20天;流域大部高温日超过18天,流域中下游部分地区高温日超过30天。针对长江流域旱情发展,8月11日,水利部启动了干旱防御四级应急响应。8月18日,中央气象台也发布了今年首个气象干旱黄色预警。

未来两周,长江流域干旱防御形势依然严峻。

“在主汛期,长江上、中、下游全流域发生大范围严重干旱的现象比较少见。”郭广芬告诉红星新闻,年以来,我国长江流域发生过多次干旱事件,比较典型的年份有年、年、年和年等。其中,年也是全流域型高温干旱,受旱最严重的为四川、重庆。

在郭广芬看来,今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整体上呈现重发的态势,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大和极端性强等特点。据悉,目前江河来水明显偏少,水位持续走低。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85~6.13米,均为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较6月缩小75%,部分地区小型水库蓄水严重不足。

7月以来,长江干支流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2~8成,上中游来水量为年以来同期最少,长江三峡来水偏少超过4成,汉江丹江口重点水库偏少近7成。高温已致重庆66条河流断流,25座水库干涸。

那么,近期流域内的旱情能有所缓解吗?郭广芬介绍称,根据预测,未来两周除长江上游西部和北部、汉江上游、江南中部有降水过程外,长江流域其余地区仍无明显降雨过程,四川、重庆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将持续发展,长江流域干旱防御形势依然严峻。

年8月18日,重庆长寿红旗水库堤坝干涸开裂图据视觉中国

红星新闻记者也从中央气象台获悉,预计未来14天(8月19日—9月1日),长江上游累计降雨量一般有20~50毫米,局地有70~毫米;长江中下游累计降雨量为15~30毫米,局地有35~50毫米;长江流域降水量总体偏少2~5成。

同时,长江流域气温明显偏高,8月25日前四川盆地至长江中下游大部地区持续高温,最高气温有35℃~37℃,部分地区为38℃~40℃,局地超过40℃;26日起,长江流域部分地区仍有高温天气,但范围减小、强度有所减弱。

长江流域为何“汛期反枯”?专家:高温加持,降水减少,台风活动减弱

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8月17日表示,据气象预测,长江流域未来一周仍将维持高温少雨,8月份降雨、来水也总体偏少,旱情可能持续发展。

本该迎来汛期的长江流域,为何在夏季出现了“汛期反枯”的现象?对此,郭广芬回应红星新闻指出,在刚刚过去的7月,是全球范围内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三个7月之一。而今年的极端高温过程是在全球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发生的。

全球气候变暖是本轮高温的大背景。郭广芬指出,全球变暖使高温热浪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强。尤其我国西北、西南、华北至华南都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因此全球气候变暖是长江流域出现异常高温的大背景。

此外,郭广芬认为,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是旱情发生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郭广芬解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强,稳定且维持时间长,与大陆高压合并后控制范围更广。特别是进入8月以来,高压中心强度迅速增强,控制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受其影响长江流域出现大范围40℃以上的高温天气。

高温之下,辐射增温效果明显。郭广芬表示,暖高压控制盛行的下沉气流十分有利于地面增温,空气干燥,使得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出梅以来长江流域常常晴空万里,地面增温迅速,导致持续的高温天气以超强的形式呈现。

此外,今年台风活动也较往年长期有所减弱。郭广芬提出,我国近海附近形成的台风强度较弱,影响位置偏南,主要在南海及华南一带;登陆台风明显偏少,不利于副热带高压的撤退和断裂,难以形成降温天气,导致流域出现持续性晴热高温天气。

另据观察者网报道,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近期也同样指出,局部干旱的情况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但今年出现了较大范围且更为严重的干旱,这主要是因为大气环流异常引发持续高温,加上7月以来长江流域降雨量明显减少,导致出现了“汛期反枯”现象。

长江流域大旱,会对百姓生活带来什么?专家:饮水困难、耕地受灾......

流域降水减少、干旱持续发展,对粮食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据水利部17日消息,目前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6省(市)耕地受旱面积万亩,83万人、16万头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响。

同时,重庆高温抗旱工作专题新闻发布会17日表示,重庆已有66条河流断流,25座水库干涸,88.1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达到26.9万人。

年8月18日,重庆市长寿区邻封镇,村民用提灌站抽来的水为果树浇水图据ICphoto

对此,郭广芬也回应红星新闻指出,8月中下旬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秋粮及秋收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也是高温敏感期,需水量较大。但持续高温热害叠加干旱,导致中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结实(荚)率、粒重下降,棉花蕾铃脱落增加,成铃减少、早衰,影响产量。

据悉,目前西南的四川、重庆等地区一季稻大部开始灌浆结实,部分已进入乳熟期、成熟期,少部分处于抽穗扬花期,正是对温度、水分反应最敏感的时期,持续性高温干旱会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不利一季稻产量的形成。

同样,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一季稻大部处于孕穗到抽穗扬花期,部分早熟品种处于灌浆结实期,高温热害影响明显。水源好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受高温热害影响小,但部分望天田、灌区末端受旱较重。

郭广芬告诉记者,从8月11日,长江流域的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6省市启动干旱防御四级响应以来,受旱面积已从万亩扩大到万亩。出现旱情的主要是长江流域6省市的灌区末端、丘陵岗地和“望天田”。

全世界处于干旱管理十字路口,专家:必须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水系丰富,许多重要河流跨越多个省份。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的河流受到很大影响。无论是强降水还是持续干旱,都对河流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年干旱数字报告》指出,干旱对全球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广泛且被低估了的影响。自年以来,全球干旱出现次数和持续时间增加了29%,全世界正处于干旱管理的“十字路口”。

“如果到2年全球变暖幅度达到3℃,干旱损失可能是现在的五倍。到年,干旱可能会影响全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估计每年将有48亿~57亿人生活在缺水地区,而目前这一数字为36亿。”郭广芬说。

可见,在极端事件尤其是干旱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如何正确应对成为不可回避的议题。

对此,郭广芬指出,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就需要推动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挖掘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潜力。

同时,郭广芬表示,在减排的同时必须增强气候韧性,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健全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机制。

另一方面,还需要完善极端灾害多发区和高影响行业气象、水文、地质等防灾减灾基础监测体系,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机理研究,提高预报预测和风险预警服务能力;完善防灾减灾防御机制、防灾减灾救灾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建立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制度,扎实做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

最后,还需完善综合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建立灾害风险管理制度,推动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增强航空应急救援、应急物资储备、避难场所建设等应急处置能力;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完善应急机制,包括灾前预警系统、灾中反应系统、灾后恢复系统的建立。

红星新闻记者杨雨奇张炎良北京报道

责编邓旆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