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宋雅璐通讯员张伟
“加快形成更加协调的现代教育体系,实现丰富多样的优质教育,提供更为满意的公平教育,大幅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持续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教育现代化水平达到全市领先水平。”近日,丹江口市教育局局长胡恩中向记者介绍了丹江口市教育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
胡恩中说,未来五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现年教育现代化目标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湖北省实施方案(-年)》获批,为丹江口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条件,也为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学校布局、提高办学水平带来历史性机遇。
丹江口市将抢抓机遇,克难奋进,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把全市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旅的现代化生态滨江城市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保障。
统筹推进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丹江口市将持续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通过独立建园、联合办园或小学附设园(班)等形式实现学前教育资源村级全覆盖,推进中心园与乡村园一体化办园;加快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建设工程,着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市域内办学条件均衡达标、师资配备均衡优化、教育资源优质共享、教育质量同步提升,向优质均衡目标发展;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强化办学行为规范和育人质量的督导评估,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普通高中教育逐步形成分级分类、特色鲜明、多元发展格局。完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课程选择、生涯规划和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到
年,丹江口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7%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
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优质化发展。加快实施汉江科技学校改建、扩建工程,有效利用闲置校区,打造高水平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中高职教育衔接,推进中职+大专“3+2”分段制职业教育。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对接产业发展。到
年,丹江口市形成适应该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教普教融通、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专业特色鲜明的职教体系。
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落实教育信息化2.0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数字校园全覆盖工程、人工智能教育工程、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程,全面加快智慧校园、互联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形成教学、管理、服务一体化的智慧教育平台。到
年,每校千兆带宽有线到达,每个终端带宽到达百兆,校园重点部位百兆无线到端覆盖。教育资源与国家、省、十堰市教育资源平台互联互通,推广公共资源平台的应用率达到95%以上。
全面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思想政治先进、育人能力优秀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新时代教师队伍,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用“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等要求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实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考核结果公示制,推动师德教育、考核、监督、治理落地到校,落实到岗,落实到人。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双成长”工程,将名师、名校长培养纳入市人才项目,提升“教师全员培训计划”质量。建设市级教师发展中心,构建市级、学区、学校“三级联动”的教师培训体系,建设教师培训团队、外聘专家团队,加强中小学(幼儿园)人才梯队培养。“十四五”期间,培育省级名师1至2名、十堰市级名师20名、丹江口市级名师名,培养省级名校(园)长1至2名、十堰市级名校(园)长5名、丹江口市级名校(园)长20名。
持续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创新。深化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建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到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80%以上。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统筹推进幼小初高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科学素养教育。增强学生体质,预防学生近视,推进校园足球发展,争创“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区)”。科学设置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美育课程,探索文化艺术与教育融合发展新机制,打造“水都之春”音乐季、中小学校艺术讲堂、中小学生才艺展演、黄鹤美育节暨“大家唱、大家跳”活动四项艺术活动品牌,鼓励学生个性化特色发展。重视劳动教育,保证开足劳动教育课时,积极开展校内劳动,科学安排校外劳动,鼓励主动家务劳动。因地制宜实施青少年科学素养行动,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广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分类指导,鼓励特色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发展新格局。
本文来源:十堰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