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十堰市丹江口市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工作为契机,坚持乡村治理“五抓五促”工作思路,不断健全治理体系、建强治理队伍、优化治理机制,持续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党员生活网消息:今年以来,十堰市丹江口市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工作为契机,坚持乡村治理“五抓五促”工作思路,不断健全治理体系、建强治理队伍、优化治理机制,持续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抓龙头带动,促治理责任实起来
示范引领传压力。发挥市委乡村“一线指挥部”作用,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纵向上坚持市、镇、村三级联动,横向上强化组织、宣传、政法、民政、农业等部门协同配合,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建立乡镇党委书记例会制度和乡村治理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1次,专题研究部署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工作,解决相关问题。
一线练兵激活力。新选拔使用50余名优秀年轻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七项措施,选派20余名乡镇干部到招商引资一线蹲苗锻炼。结合“弘扬工匠精神岗位大练兵”活动,围绕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等内容,分层分类举办专题培训70余期。
积分管理促履职。在全市干部队伍中全面实行绩效考核积分制管理,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指标,针对四大家领导、乡镇(市直)单位一把手、班子副职、一般干部,分层分类制定个性化积分考核方案、积分方式和具体指标细则,实行季度考核、积分、排名,对每季度积分排名靠后的干部实行召回管理,上半年已先后召回50人次,树立了“先进者荣,后进者耻”的鲜明导向,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争先进位。
抓强基固本,促基层组织强起来
健全组织体系。建立完善“村党支部-村民党小组-中心户长”三级组织网络,按照支部提名、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等形式,选优配强名村民小组、党小组长和名党员中心户长。推行中心户长挂牌“一户十联”制度,每户中心户长就近就片就便联系10户群众,实现包联全覆盖,切实构建党支部管理党小组长,党小组长管理中心户长、中心户长联系群众的责任体系。搭建村民参与治理平台,成立并完善村民理事会、乡贤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应急抢险维稳队等,下设环境卫生、红白理事、建设监管、道德评议、平安和谐等小组,引导村民参与环境卫生、红白喜事、村庄建设等事务,实现共管共治、共建共享。
建强头雁队伍。深入实施村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工程,结合春季轮训和“党务讲堂”,分12期对新任村“两委”干部实现全覆盖培训。扎实开展村“两委”换届工作“回头看”,发现整改问题余个。围绕“四比四看”内容,创新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活动2轮,通过一季一比武,提升工作能力,压实工作责任。持续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培育计划,常态储备村级后备干部名,其中名在村工作。实行“导师帮带”工作机制,为年轻村干部、后备干部择优选择帮带导师名。
培优先锋力量。结合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建立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镇村党员干部共领办解决民生实事近件。以“十星级”党员争创为基础,调整优化十星设置,全面实行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为党员管理提供有力抓手。深化党建示范区创建,重点打造党建示范村62个,成立党员护水队个,引导党员在村庄保洁、护水护绿等责任岗位发挥作用。
抓人才支撑,促治理力量聚起来
壮大治理队伍。以村为单位,统筹市镇力量,配备村级法律顾问、公共卫生顾问、经济发展顾问等“三大顾问”。依托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聘请村级护林员、保洁员、护水员、交通劝导员等“四大员”,细化职责分工,让村民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同时提高生活收入。发挥村内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乡贤、老战士等“五老”作用,引导其积极参与村级重大事务决策,“3+4+5”治理队伍不断壮大。
吸引人才回乡。实施“大学生留(回)丹计划”,出台支持大学生在丹就业创业九条措施,支持在外优秀人才返乡投身乡村振兴,为优秀创业带头人提供融资贷款、财政补助等优惠政策,摸排外出能人人,已吸引人返乡创业。开展专家人才下基层服务活动,把专家人才下基层取得的工作业绩作为其晋级、评聘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推动形成了人才向基层流动的鲜明导向。
培育本土人才。持续深化“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稳步推进“一品多名技术员计划”,开展线上线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人。培训高素质农民人,农村实用人才人,培育文化旅游人才30名,乡村治理人才名。
抓三治融合,促治理效能提起来
激发自治活力。围绕“五共”模式,选取6个村扎实推动共同缔造活动。推行“网格+积分”管理模式,探索实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积分管理。以村为单位,围绕环境卫生、乡风文明、社会稳定、勤劳致富等内容,制定农户积分管理实施办法,建立管理台账,组织评议公示,开展积分兑换活动,通过积分管理引导村民人人参与村级治理。目前,已在22个村成功试点,拟于10月份逐步全面推开。
强化法治保障。深入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每村至少培育有2名“法治带头人”和3名“法律明白人”。深化“一村一警(辅警)”工作,从村干部队伍中选取人纳入辅警管理。持续推进乡村法律顾问服务全覆盖,整合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人到村担任法律顾问。开展“户户走到”活动8轮,加大矛盾纠纷摸排化解力度,推动基层社会平安稳定。
加强德治教化。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个,开展主题活动30余次,“五有”标准落实到位。稳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成功创建文明镇17个,占比%,文明村个,占比72.7%。实施“推进移风易俗、建立文明乡风”行动,出台新时代人情新风规定,杏花村和财神庙村治理模式被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农村“一约四会”优秀典型案例。
抓绿色发展,促生态环境美起来
壮大绿色产业。依托特有的山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叶、柑桔等绿色产业,以及生态观光旅游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探索“党建+产业链”工作,成立柑橘、茶叶2个市级党建产业联盟和24个镇级党建产业联盟,组织开展联盟会议30余场次、技能培训70余场次,受众余人次,聘任60名民营企业家担任村级经济发展顾问,带动实现“集体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的良好效应。
分类治理村庄。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制定村庄分类标准,完善村庄分类体系和村庄分类名录,确定集聚提升类村庄个、城郊融合类村庄42个、特色保护类村庄31个、农耕传承类村庄17个,完成编制规划71个,每类选取1个典型村扎实推进分类治理试点。
推进生态保护。选派河湖长人、岸线长人,引导广大党员在流域治理、生态修复工作中积极作为。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行动,全力服务“引江补汉”工程建设,圆满承办“世界水日”湖北·十堰“守护一库碧水永续北送”主题活动。推进“绿满丹江口”行动,结合支部主题党日、“3.12”植树节活动,植树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建设库周生态隔离带0.3万亩。丹江口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美丽山水城市、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称号,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县市。(通讯员周红艳陈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