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新时代
守好“大水缸”
端牢“绿饭碗”
奋斗
位于豫鄂陕交界处的河南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地。从上世纪50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库到中线工程通水,淅川有近40万人搬迁他乡,是不折不扣的移民大县。然而,人少了,大量土地被水淹没,耕地也少了,为确保一库清水送京津,淅川面临着“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的窘境。作为深度贫困县,这里的人们如何既能护好水源,又能脱贫致富?
05:34
清早,60岁的武建刚一边听着地方小曲,一边在地里忙活起来。放眼望去,山上小树密布。很难看出,这里曾经是一个自动化养鸡场。
“
这原来就是养鸡娃的地方,长大以后放出去,这漫山遍野都是鸡。
”
年,老武家里人投资多万建了养鸡场,最多时养过2.3万只鸡,年入40万元。好日子不长,年9月,他被告知养鸡场因为污染水质要被关掉。
“
一关闭,我当时可伤心了。这一辈子爬不起来的感觉......投资这么大,贷款利息一年就十几万,这怎么还!
”
当时,难过的不只老武一家。年12月,中线工程正式通水。
为了呵护好国家的“大水缸”,淅川先后关停多家企业,取缔5万多个养鱼网箱和多家养殖场,上万人的饭碗一下子丢了。
当地县委书记卢捍卫还记得拆除养殖场时的情形。
“
我们自己也感觉到身上有一种沉甸甸的压力,内心也非常痛苦,但是我们还是得走出去,去寻找新的路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我们这里不行,为了保护我们的水质,必须得绿色发展。
”
要强的老武决定协助家人成立合作社,摸爬滚打学习种植技术,在养鸡场原地种起了苗木。现在,合作社不仅销路越来越广,还带动村里贫困户就业,今年还能申请到政府的贴息贷款,老武离扩大种植花卉和药材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
种树既可以美化环境,还带来经济价值。现在种的一共有十七八种。比如这种粗细的龙爪槐一颗最少卖块。按照十七八种树来计算,大概每年能收入能达到二三十万。等到春暖花开,树也发芽了,花也开了,站在山顶往下看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
淅川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仍有6万贫困群众。
现在,除了种植销售树木,还有一种产业,既没有污染,又能在短期内迅速增加收入,在淅川得到重点鼓励发展,这就是香菇业。
正在棚里忙碌的是李清洲,年近50,曾经因伤一度陷入贫困。寻求改变的老李近年来获得了好消息,种一万袋香菇,政府补贴0元。现在他已经种了10袋香菇,还在年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
1年在郑州打工期间浑身烧伤达到85%,就剩这俩指头,脖子一直都抬不起来。现在种植1万袋香菇净利润大概在3万多,碰到价钱好,能达到4万块。
”
都说扶贫先扶志,老李的转变还离不开村里火热的评比。卧龙岗村是个贫困村,年全村贫困户占了近七成。
从年起,淅川全县开展“弘扬移民精神弘扬好家风家训争做最美淅川人”的教育实践,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卧龙岗村也办起家庭选美评比。
“
年我被评上了我们村的‘勤美之家’。脱贫靠自己。这个荣誉不能丢,得好好努力!
”
如今,就在不远的梅池村,已经建起十里香菇长廊,可实现贫困户年均收入元以上;在张河村等地,还建成了超过两万亩软籽石榴基地,每亩地产值能达到1.5万元……
“
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与治理面源污染,保护水质相结合,我们搞林果业这些具有我们地方种植特色的产业,为国家做贡献的同时也让我们的群众致富。
”
目前,淅川已发展软籽石榴、金银花等生态产业50余万亩,全县贫困户70%以上的收入来自生态产业,人均年收入0多元。
记者手记
崔婧哲
CCTV4记者
这是一片闪着泪光的土地
(友情提示:这里有电视上没有播出的视频故事)
沿着千里清渠一路向南,这是一座千里之外与北京结缘的县——淅川。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这座全国移民大县。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丹江口水库和南水北调建设,40万移民抛家舍业,含着泪水义无反顾离开家乡。当我翻看搬迁时的视频资料,看着乡亲们有的抹眼泪,有的捧起黄土装进口袋,不免心里为之一动,这里的人们舍小家、为大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年6月30日,淅川县刘片村移民老姐妹上车前最后的告别
然而,进入后移民时代,牺牲仍不可避免。为了一江清水向北流,村民武建刚家里投资多万的养鸡场被关了,渔民刘德美的养鱼网箱和冷库停产了……淅川先后关停多家污染企业,下岗工人超过1.9万人,县每年财政收入减少2.8亿元,而每年因保水质而增加的财政支出达到5亿元。
县委书记卢捍卫告诉我,直到春节前,一线干部们还在确保渔民的鱼卖出去的前提下,忙碌着拆除水上养殖网箱。老百姓付出的牺牲和代价,既是转型的痛苦,也是转型的巨大动力。
香菇来给我们送钱……
梅池村位于淅川县城西北40公里处的深山,这里山路崎岖、沟壑纵横。当地虽有几十年的香菇种植历史,但是由于交通闭塞、信息滞后、物流不通……香菇卖不出去,群众抱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戳视频,去看看菇农现在咋样了~(我绝不会告诉你,我们95后摄像小哥一直以为香菇是种在地里的,直到……)
告别辉煌辣椒岁月
辣椒村种起了这种树
淅川九重镇张河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辣椒村,辣椒上市时,各路客商云集,一天就能交易上千吨辣椒。然而,十来年的种植历史也显现了化肥农药的污染,土壤板结,产量下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落地后,年村里把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结果第一年,地里种的是农作物,几千亩地损失了几百万。结合当地水质保护的需要,村里和企业研究考察后,决定种起了石榴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淅川的绿色发展点个赞!
更多精彩内容请戳下文↓↓↓
■为什么?这个“乡土摄影师”专挑过年往村里跑!
■当中国铁路遇上高科技回家的感觉倍儿爽!
■他躬耕科研30年梦想“百万珊瑚”花开大海
来源:CCTV4《中国新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