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水北调通水后,千万别忘了邓州的牺牲和 [复制链接]

1#
刘军连看皮肤病好吗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

邓州市干部群众代表在座谈南水北调精神时,每个人一发言都热泪盈眶。他们希望南水北调通水之后,千万不要忘了邓州人民的牺牲和奉献,千万不要忘了当年的渠首大会战,千万不要忘了邓州这个移民接收第一大县作过的难。——节选自《南水北调精神初探》刘道兴等著

本平台连续两天刊载关于老渠首往事,引起了不少邓州人根植于内心的共鸣,在感慨之余,小编觉得铭记这段历史、宣传这段史实,是我们作为邓州人的应有之义。

有少数网友说:“现在提这些还有什么用?”

那的确是距离现在已经50年前的事了,参与当年渠首会战的邓州人最小的也已迈入古稀之年,很多人已经不在了,那是我们大部分年轻一代从祖辈父辈口中听来、但却没有亲身触及的历史印迹。小编觉得这些祖辈父辈血汗浸染的历史,是祖产,是精神财富,是无形资产,我们无权、也不应遗弃。

我们祖辈父辈——老邓县人的牺牲

■年9月1日—年4月邓州派出1万多名民工和多名国家干部参与施工豫、鄂边界的“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

渠首闸

■年国务院批准邓县担负引丹工程的建设任务,至年全部竣工,邓县先后投入10万民工,历时8年,牺牲多人,伤残多人,开挖了中线引水渠、总干渠,兴建了中线“水龙头”。

引丹老兵随风飘荡的衣袖

■注:年3月-10月南阳、新野、唐河、社旗、方城、镇平6县派民工参与施工约7个月。南阳地区对外宣传的是七县参与:伤亡数字人牺牲(含邓州多)、伤残(全部为邓州)。

■从年1月动工建设,到年8月开闸放水,历时5年零8个月时间来自邓县的建设者们累计开挖土石方万立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55万立方仅施工中用去的钢丝绳就达吨。开挖出最大深度47米最大河宽米渠底宽30-35米的引水渠4.4公里,建成了闸底高程米闸顶高程米水闸净高22米高的渠首闸。总长12.35公里的引丹工地平均每公里负伤致残的民工高达人、牺牲的民工达12人。

■因为相邻的淅川县被淹没了20万亩耕地粮食供应十分紧张邓县又服从行政区划调整,为淅川县补充耕地近30万亩。(割划厚九香)

▲割划厚坡、九重的文件老邓县艰难、无奈的服从过程

■邓州是全省第一移民安置大县,邓州也是建国以来安置外迁移民数量最多的县级市,加剧了邓州人多地少的矛盾。年开始到年,邓州就开始接收移民,到了新世纪还在继续,年至年的大移民,邓州安置任务占河南省安置总量的1/5,豫西南的1/3,是南阳市卧龙区安置数量的6.3倍。邓州人奏响南水北调的雄壮序曲

最有意义的是40年前的引丹工程中的库区引渠、渠首闸总干渠,正好做今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端,一个理想的开端,因为那工程的规模、质量全部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要求吻合。故此,40年前的引丹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雄壮序曲是当之无愧的。

我们的丰碑该竖在哪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史上牺牲最大的三个地方:均县(丹江口)、淅川、邓州。湖北抢注“丹江口”,将均县更名丹江口市,把牺牲书写成了水库的名字,固定在祖国的版图上。淅川拿下陶岔,从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示意图上,一头连着“首都北京”,一头连着“南阳淅川”,人们记住了甘甜的丹江水是从淅川陶岔奔涌而出的。

邓州呢?从最早的“邓县师”赶赴豫鄂边参与水库建设,到成为引丹工程孤独的绝对主力。从隐形淹没的“厚九香”,到建国以来安置外迁移民数量最多的县级市。余名牺牲者、名伤残者、数十万邓县民工大军、全体老邓县人挤出的钱粮,我们的丰碑在哪儿呢?我们把她竖在心中,然后向着神州大地倾诉呼喊!

国家水利部原第一副部长

刘翔山曾专门为之赋诗一首

风展红旗三十载,百万儿女战邓州。

北调南水功先在,新征大道永不休。

引丹会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