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的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6月25日,是南阳市淅川县邹庄村村民邹新曾铭记于心的日子。不仅是邹新曾,邹庄村余名村民都铭记着这个日子。10年前的这一天,他们从九重镇油坊岗村搬迁至邹庄村,从此过上了新生活。
年5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察看村容村貌,并到邹新曾家中看望。一时间,邹庄村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如今的邹庄村已是一片良田美景,村民就地务工,过上了幸福日子。
距此16公里之外,千里长渠起淅川。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成,清澈甘甜的丹江水一路浩浩荡荡北上,润泽着干涸的北方大地。而在这项国家工程的背后,则是16.5万淅川人舍小家为大家的豪情壮举。
大巴车一排排走我把家园献给丹江口
“马上10年了,过得真快。”一有时间,70岁的邹振朝总会来老伙计邹新曾家串门。他们都年近七旬,在聊天中寻找家乡油坊岗村的记忆。
丹江岸边的九重镇油坊岗村,土地肥沃,盛产芝麻、花生、油菜,因村东有一个大油坊而得名。邹振朝和邹新曾均是那里的人,10年之前的年6月25日,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他们从油坊岗村搬迁至邹庄村。
与他们一起搬迁的,还有名村民。
“阵势很大,全县的干部都来帮忙搬家。”对于10年前的搬迁场景,邹振朝依旧历历在目。邹振朝说,有时会梦到老家的瓦房。
一辆辆大巴车排在油坊岗村村口,等待村民搬迁,每家一辆大巴车搬运,一天搬完。
与邹振朝一样,邹新曾经常会骑电动车到16公里之外的老家看看,虽然如今的老家只剩下一个大水库。
邹新曾说,他们这一辈,对老家感情比较深。“逢年过节都会回去看看,清明节,还会给老娘烧纸。”邹新曾说,每次都是朝着老家的方向,在岸边烧纸。
邹新曾家中一直保留着一张全家福,置于客厅,这是唯一一张留存下来记录老家房子的照片。上面有邹新曾全家13人,邹新曾和老伴全德飞身穿粗布衣服,在中间坐着,两人身前站着3个孙子,全德飞的腿上还坐着一个孙子,3个儿子和3个儿媳妇分别立于夫妻俩身后,未出嫁的女儿也在照片中。
邹新曾家的全家福
这张照片拍摄于邹新曾家中院内,他们身后就是一间瓦房,清晰可见,照片一侧,还显示有一张饭桌,桌子下面有一只正在寻食的鸭子。
“照片是三儿子结婚时拍的全家福,年10月6日拍的。”邹新曾说,照片拍摄时间离搬迁8个多月,“这张照片会代代往下传的。”
“不照个相,那个房子都没印象,照个相,后辈能看见老家的样子。”邹新曾的老伴全德飞说。
虽然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但是为了南水北调,邹新曾说,作为中国的公民,都有义务去做。
从土坯房搬进二层小楼村民日子更红火
年,油坊岗村没了,在16公里之外,出现了邹庄村,但人们并没有静下心来。
邹庄村党支部书记邹玉新说,村民刚搬迁后,经常会走路回去看看,搬来的一年内,心静不下来,没法种地,全村的土地都是让外村人种的。
村民葛玉勤说,他们每年都会回去两次,骑摩托车一小时就到了,上完坟再回来。
“农村有句话叫‘金坑银坑,舍不得咱的穷坑。’”邹玉新说,搬迁后两三年,还有很多人回老家看看,回来后还直掉眼泪。
说着说着,邹玉新的眼中也泛起了泪花。
邹玉新说,未搬迁前,村民守着土地,很少有人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仅为多元。不仅如此,大多村民的房屋破旧,门前垃圾乱扔,柴草成堆。
“老家是丘陵地带,耕地用牛,村里是土路。一下雨就没法走。”邹新曾说,那时他们家住的是瓦房,有的村民住的是土坯房。
年搬迁之后,当地政府按每人24平方米分配了住房,邹新曾和村民都住上了二层小楼,村里通了自来水和电。
走进邹庄村,宽阔的水泥路穿村而过,一排排二层小洋楼分立两边,附带小院,家家户户门前干净、整洁,绿化带里绿植葱茏,太阳能路灯整齐矗立在道路两旁。
南水北调移民村邹庄村新貌
“以前离集市远,赶集需要很长时间,生活也比较差,吃的粗茶淡饭。”邹玉新说,新家不仅离集市近,现在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小轿车,出行方便,想吃鱼吃鱼、想吃肉吃肉。
搬迁10年间,邹新曾的3个儿子都走出村子,用双手创造新生活。“现在还有18亩地,有的流转出去,一年一亩地元流转费。”
如今,邹新曾在村里做保洁员,一个月可以拿到元工资。因工作突出,他被邹庄村委会评为“最美保洁员”。一家人通过务农、就近打工等渠道,年收入近10万元。
邹庄村很多村民也增收了不少。“闲置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增加了收入。”邹玉新说,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元左右,其中,20户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邹玉新介绍,以前老家离学校远,学生上学比较困难,有家长基于家中没有劳力等原因,不重视孩子教育,辍学学生比较多。“搬迁后,政府专门为移民建了学校,现在高中以上在校学生,包括大专和本科生,有38名。”邹玉新说,这是以往无法比拟的,人们正逐渐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此外,学校教室也由瓦房改为楼房,既安全又宽敞。
村民变果农村里媳妇做起直播卖货
邹庄村的改变并不容易。
“虽然住上了移民房,但人均只有1.4亩地,种经济作物没饭吃,种粮食作物没钱花,日子不好过呀。”回忆刚搬来头几年,村民邹新成连连摇头。“尽管政府进行了移民后期扶持,但由于思想守旧,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辛辛苦苦干一年,忙到年底不见钱。”邹玉新说。
改变从年开始。邹玉新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邹庄村又立足紧临渠首快速通道和距邓州市较近的区位优势,把全村亩土地流转给京都果园农业有限公司,发展莲藕、猕猴桃等特色产业,打造集采摘、住宿、餐饮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京都果园。同时,对村庄进行绿化、亮化、美化。村内卫生包组包户、定人定岗、定点处理,村容户貌焕然一新。
在临近村庄的猕猴桃基地里,村民可以就近就业。邹玉新说,村民在果园干一些杂活,每天可以收入60元,一个月能有一两千元的收入,“目前有两三百村民在果园工作”。
猕猴桃基地
“我在果园干活,剪枝、摘果、施肥、除草,一天60块钱,还能顾家。”有村民告诉记者。
对年龄较大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则通过技术培训安排公益岗位,让其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刚搬来时,虽然家里7个人有9亩多地,但是生活艰难。现在村里安排我干保洁员,一年给万把块钱;孩子们在外打工,一年能挣六七万块钱,供养了3个大学生。”贫困户邹银产说。
借助京都果园发展的东风,邹庄驶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种植花生余亩、烟叶亩、辣椒亩、养羊1只,规模化养殖场、烟叶烘烤车间、标准化养殖小区……一项项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和项目建设,铺就了邹庄村的致富路。
“京都果园农业有限公司不仅可以流转土地让群众获得‘租金’,而且群众在基地务工能拿到‘薪金’。”九重镇党政办副主任方少林介绍。
为了帮助村民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地就业、创业,邹庄村“两委”开展了种养殖大户技术帮带活动,组织村民学习丹参种植、辣椒花椒种植、养牛养羊等技术。
除了一些帮扶政策外,部分村民还通过自身努力增加家庭收入。
邹新曾的儿媳郭春玲,白天在九重镇一家服装店上班,月入元,晚上下班回到家,还利用空余时间做电商直播卖货。
“卖一些化妆品,一个月收入元左右。”邹新曾指着客厅桌子上的3个手机直播架,脸上洋溢着笑容。
来源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弯文奎张晶晶/文赵墨波/图
编辑夏赛赛
校对王冰
审核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