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91岁老人隐藏荣誉61年,连妻女都不知道 [复制链接]

1#

有句古话叫:“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在也有些人对这句话深信不疑,认为世间的人都是追名逐利之徒。可是,这样的眼光太过于狭隘,真是一叶障目。

不可否认现在有很多人都向钱看,摒弃一些做人基本的道德。例如做假货的、卖劣质产品的、诈骗的……可这只是一小部分,很多的人不是这样的。

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功劳完全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他的事迹为世人所瞩目。可是他却没有向别人透露自己过去的辉煌,默默地沉下去,“藏”在一个别人注意不到的角落。不炫耀、不自傲,做着普通的事,不在乎钱财,像一朵梅花一般,品性高洁。

在年,他隐藏了61年的功劳才被揭开,呈现在世人面前。

他就是老兵张文魁(kuí)。

(一)揭开尘封已久的秘密

年,丹江口市作协主席高飞与李令君在聊天时讲到了李令君的岳父张文魁。高飞听说张文魁曾经参加过战斗,是一位老兵,但当兵具体的很多事情,连家人也不知道,高飞就想挖掘一下老人过去的事迹。

这就让高飞很是好奇了,心想按照张文魁如今91岁的高龄,这年龄应该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甚至是抗日战争也说不定。那就是一位有功劳的老兵了,怎么会默默无闻呢?背后有什么隐情呢?

作为张文魁的女婿,李令君同样不知情,从没见老人讲过他以前发生的事。在年,退役军人事务局在采集张文魁的信息时,李令君记得在“立功受奖”那一栏中填的是“无”。

老人家对自己的过去闭口不谈,家里人也没看过他有什么材料证明。家里人都很奇怪,都不知道老人家以前到底是在哪个部队当兵,也不知道有没有立功。家里人问他,他却什么也不说

在高飞与其家里人商量下,决定采用一个善意的谎言试一下老人家。李令君跟老人说组织上需要老人的材料进行登记,不单单是个人的基本信息,还要对以前的功劳什么都要记录下来,如果说有什么证件、军功章就更好了。

老人家听到这是组织上的要求,立刻照办。找到一把钥匙,进房间将自己的那个柜子打开,从里面拿出了一块布包裹着的东西,家人们打开一看,全都惊呆了……

只见布包里都是荣誉证书和军功章,有些已经泛黄,都不知道放了多久。至此,这个传奇老人的神秘面纱才被揭开,展现出一段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二)光荣参军

张文魁年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市,他的出世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多大的喜悦。在他出生三天后,母亲去世了。他本来有几个哥哥,可是那个时候家里没钱看不起病,都一一去世。家里只剩下了他和父亲。

那个时候的人们就是这样,在疾病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对于穷苦的百姓来说更是这样,甚至简单的感冒发烧也会让一条生命白白逝去。

父亲一人辛苦把他拉扯大,又当爹又当妈,吃尽了苦头。在他9岁时,日本人打进来了。日寇来到了山西,早就盯上了山西的煤矿,想以此弥补能源的短缺。

日本人抓来了不少的百姓当矿工,为他们挖煤,张文魁的父亲也是其中之一。日寇将这些百姓完全不当人看,动辄打骂,只想让他们多挖煤,其他的一概不考虑。

张文魁的父亲因为一件小事被日本人打成了残疾,这让张文魁牢牢地记在了心里,恨透了日本人。心想着:这个仇一定要报!

年,他17岁了,正是年轻人血气方刚的时候,想着以前日本人对他父亲的欺凌,还有对乡亲们的迫害,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民兵。在民兵队伍中,他认真操练,时刻想着杀日本人。不久,因为积极勇敢,被提拔为民兵队长。

到了年,大家都明白日本人已经撑不了多久了,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可是日本人不这样想,他们不甘心认输,觉得自己还能继续战斗。日本人依托着城市、碉堡继续与我抗日武装做殊死抵抗。

张文魁所在的民兵队伍虽然不是正规军,可是有战斗他们也不含糊。不管是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还是运送伤员、筹集物资,民兵队伍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抗击日寇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依然在村里担任着民兵。年3月7日,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一年的9月,解放军来到了他的家乡招兵。张文魁曾经是民兵队长,如今又是党员,他自然要起到模范作用。他去村里面一些人家里,动员年轻人去当兵。在他的动员之下,村里有六位年轻人参加了解放军的队伍。

军队非常感谢他的付出,对于那几位年轻人都招进了队伍。可是当张文魁提出也要参军时,却被招兵的同志一口拒绝了。不是他不够勇敢,也不是他不满足参军的条件。

组织上考虑到,他是家中独子,而且家里只有一个老父亲,还是一个残疾,如果他去当兵了,父亲该谁来照顾呢?上级领导也找他做思想工作,劝他留在村里做民兵工作,一样是为部队做贡献。

可是张文魁认定了的事,谁也改变不了,无论上级怎么劝,他就是不听。他说:“我动员别人去当兵,自己却不去,这叫什么事?再说了我是党员,又有作战的经验,我不去谁去。”

部队领导没办法,同意了他当兵的请求。“孩子,你去当兵这是好事,但是去了部队就要遵守部队的规矩,别开小差给我丢人,家里我能应付,你放心地去。”张文魁的父亲临走前对他一番嘱咐。

于是,张文魁光荣的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开始了他这一生不平凡的旅程。

(三)身经百战的老兵

张文魁加入的是秦基伟率领的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九纵队。年,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序幕。而第九纵队为了配合这一方略,吸引敌人,进军河南。一路上,纵队连打多次胜仗,解放了15座县城。洛阳、南阳都留下了部队的脚步,在中原战场打开了局面。

一路披荆斩棘下,部队来到了河南的省会郑州,国民党军派遣了重兵在此把守。国民党军也知道郑州的重要性,修筑了很多的堡垒,调集了强大的火力,想要守住郑州。

年8月,郑州战役正式打响。郑州这块“骨头”让我军付出了不小的牺牲,张文魁所在的九纵27旅作为主攻部队,多次冲锋都被敌人打退。张文魁看到这种局面心里比纵队首长还急,他带着几个敢死队员,拿着几捆手榴弹,就冲上了去。悄悄摸到了敌人的后方,拿着炸药就扔了过去。战斗结束后,在队友的提醒下,他才发现自己的头上已经留下了一道口子……

张文魁对这点伤都不太在意,完全不想他刚和死神擦肩而过,反而乐观地认为这是留下来的“军功章”。

此后,他跟着部队转战大江南北,解放了一座又一座城市。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南方……他都有参与,大大小小百余战,从一个新兵逐渐变成了身经百战的老兵。

在当时的战斗中,我军缴获了敌人很多的军事物资,有各种枪械、大炮、汽车,甚至还有坦克。有了这些装备,我军当然要利用起来。可是大炮、汽车这样的东西,不像枪,毕竟需要一些技术。

在见识了一些大炮的威力,我军更是想利用起来。可是我军没有人才啊,虽说有一些从国民党投诚过来的炮兵,可是毕竟是少数啊,我军还是需要培养更多的炮兵人才。

于是,年12月,张文魁被部队里选中,回到了当初浴血奋战的郑州,学习修理大炮等方面的知识。对当时缴获来的大炮进行修理,修理好了就成为正式的炮兵。也就是从此时开始,他与大炮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年1月底,国民党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后,力量已经极大的削弱了。企图依靠长江天险阻挡我军,根本就是痴心妄想。年2月,张文魁在军长秦基伟的率领下,来到了长江边。

此时,张文魁已经不需要在前线冲锋了,他成为了一个炮兵。不要以为他就轻松了,要知道他不再是只需要自己跑步前进。他的任务还有大炮,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汽车来运大炮,主要还是靠人。

大炮本就笨重,道路又不平整,不像现在到处都是水泥路。在崎岖的路上大炮主要依靠人来拉,这个难度可想而知。可是张文魁和其他的战士从来没有叫苦,为了胜利一直咬牙坚持。

在渡江战役正式打响时,他所在的炮营主要是为江上冲锋的战士们打烟雾弹,掩护部队过江,为他们减少一些敌人枪炮的伤害。当时他们是在江西的九江对岸渡江,一个小时他们就突破了敌人的封锁,过了江。

过江了之后就是解放江西,一直追击敌人到了江西上饶,然后又去福建、浙江、广东。虽然一路打胜仗,可是对于张文魁他们这样的炮兵,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需要不断地运输大炮,千里转战,拉着大炮的难度可想而知。

这还不止,在到了广东后,部队接到命令解放大西南。在广西打了白崇禧,又到贵州、云南,随后又被派到四川剿匪。云贵一带可是号称“地无三里平”,部队行军已经难度够大了,对炮兵来说更是一个挑战,更别说进蜀道了。

(四)两次入朝

在解放了大半个中国后,张文魁所在的部队又接到命令,率军北上,朝鲜战役打响了。

年年初,部队从重庆登船前往武汉,随后一路乘车北上直抵鸭绿江。4月,他们在辽宁丹东举行了志愿军入朝誓师大会,当天晚上,部队就跨过了鸭绿江。

以前的对手是国民党军队,大家打得心里还是有底的,毕竟经常能打胜仗。可是这次面对的是从没有交战过的美国人,他们的火力更加精良,跟国民党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战士们心里多少都会犯嘀咕,张文魁脑中想的就是临走时父亲的那句:可不能丢人啊!

在刚进入朝鲜没多久,张文魁就差点牺牲了。那一天,张文魁和战友们拖着大炮艰难地在路上行走。突然之间,美军飞机来了,他们仗着自己掌握了制空权,完全不把我军放在眼里。飞机飞得很低,对着大炮就是一顿扫射,还投放了炸弹。一颗炸弹就在张文魁身边爆炸,他的一个战友当场死亡,驮大炮的牲口也倒地流出了鲜血。张文魁被炸弹的气浪掀翻,身上的炒面和棉衣被炸得稀烂……

在鬼门关前又走了一遭,他大难不死。在接下来的战役中,因为我军的飞机编队不够成熟,制空权基本上就属于美军。而我军用来对付敌军飞机的武器也就只能是大炮了。

炮兵不仅要轰炸敌军阵地,为战友减轻压力,而且还要时刻防范敌军飞机的轰炸,一旦自己的位置暴露,敌人的飞机就来了。他们面临着双重的压力,时刻处在巨大的危险中。

朝鲜战场条件的艰苦,我们大致都知道一点。当时一些战士还没有来得及分发冬装,就进入了寒冷的朝鲜,身上穿着的还是夏装。张文魁在朝鲜的几年间,几乎就没喝过热水,要不随时拿着水壶在路边打点水,要不就是冬天的时候抓一把雪。

张文魁当时在志愿军15军,值得一提的是,他和黄继光、邱少云在一个军,而且还和黄继光有过几次聊天。黄继光牺牲的时候,他还难受了很久,为此惋惜不已。

张文魁当时在部队中担任的是炮兵连一排副排长,他同样参加了惨烈的上甘岭战役。在那次战斗中,白天,他们不断地发射炮弹,破坏敌人的阵地,阻止敌人的进攻。晚上他们还不能休息,虽然看不清打不了炮,炮兵连的战友们还要为阵地上的其他战友运送子弹、干粮、水、手榴弹等物资。敌人不会就这样看着他们送而无动于衷,机枪不停地扫射,一个个战友倒下了,死在了运送的路上。后面的战友继续前进,在黑暗中踏过战友的尸体往前跑……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他们部队被安排到了仁川,以防备美军再次从那里登陆。年,他回国了。并不是负伤回来治疗,也不是战斗结束了,他是因为被部队选派回国到军校学习深造。

对于常人来说这说明部队将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别人高兴都来不及。他回国在军校的日子,却常常郁郁寡欢、闷闷不乐。他心中记挂着战友、牵挂着战场。他觉得战友都在前线流血牺牲,他待在这里算怎么回事。于是,他主动请求回到朝鲜战场。回到朝鲜之后,他被留在了师部,负责培训一些炮兵,成了技术骨干,直到年5月回国。

(五)深藏功与名

在朝鲜战役结束后,他的军功章又多了两枚,分别是抗美援朝纪念奖章和和平万岁纪念奖章。在此之前,他还获得了淮海战役奖章,渡江战役奖章,中南战役奖章,西南战役奖章。

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党和国家考虑到如今已经开始着手一五计划,国民经济需要恢复,开始了裁军。军队在经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数量上已经很庞大了,国家负担不起这么多人。裁军既可以减轻负担,又能够让退伍的军人参与建设,一举两得。

这对于一些在军队待惯了的人来说,无疑是很沉痛的,心情很复杂,思想工作也很难做。可是张文魁身先士卒,响应国家号召,积极退伍返乡,不给国家添麻烦。

年,他主动回到了地方,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他先是在一家工厂当工人,后来又去了农场当农民。在他的眼里,功名利禄什么的不重要,国家哪里需要他,他就上。年,他得知国家要在丹江口市兴建水利枢纽,这本是一件大好事,可是因为那里条件艰苦,报名去的人不多。

得知这个消息后,张文魁义无反顾的报名去了,带着自己的妻子岳桂英还有不满周岁的女儿。拖家带口的来到那里,心中就已经有了定居下来的决心。在当时,丹江口那里刚刚开发,各项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大家一起住在简易搭建的棚子里。

根据张文魁的妻子回忆,当时住的棚子周边没有树,天气热得不行。棚子上还有不少的洞,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尽管条件如此艰苦,更别说他们还带着孩子。但他们没有怨言,积极为丹江口的水利建设工作。

年,死神再次和他开了个玩笑。在一次火灾中,他一样和消防人员冲在前面,不幸的是,他不小心从车上摔了下来。脑部受到了重击,医院。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更何况是这种脑部的伤痛。

医院下了三次病危通知书,对于他能不能醒过来,所有人心里都没底。张文魁妻子伤心欲绝,单位上连棺材都为他准备好了。可是他硬生生的挺过来了,再一次大难不死。

可是这一次却留下了不小的后遗症,大脑损伤得厉害,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远不如以前,听力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几近于失聪。这让他非常难过,他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做不了以前的工作了。可是他还想为继续为祖国搞建设,他辞去了领导的工作。去做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单位上安排他在工程局的礼堂做管理工作。在他55岁那年,也就是年,他从岗位上退休了。

而他从年离开军队起,在后面转业参加工作,他就一直没有跟别人透露自己以前的革命事迹。他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岗位上工作,像一颗螺丝钉一样,不管在哪个岗位上,就辛勤的工作。而他那一堆的军功章全被他藏了起来,仿佛没有发生过一样,连妻子儿女也没有见过。

虽然他是一个战斗英雄,可是他从来没有跟别人说过,每次填报军人信息是立功那里都是无。他担心国家和单位对他有什么特殊照顾,在他的眼里,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士兵。

虽然张文魁年老了,脑部也受到了重创。可是讲起以前发生的战斗经历,他印象还是很深刻。随口就能把以前发生的事讲出来,完全不像是一个脑部受挫伤的老人,但一讲到这场仗获得了什么荣誉,他却闭口不谈。

张文魁获得的奖状和军功章拿出来以后,家里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完全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妻子陪伴了他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他竟然有这么多荣誉。家人惊呆了,附近的邻居也惊呆了。他们不敢相信平时他们眼里见到的那个步履蹒跚的老头竟然是一个身经百战的战斗英雄。

当张文魁把自己的军功章拿出来之后,大家渐渐似乎明白了什么,这个老人隐藏自己的荣誉,体现的是淡泊名利的心境以及对国家的一片赤诚。当地的政府和有关部门知道了这位战斗英雄,发起了向张文魁老兵学习的活动,很多人前往学习。

在知道了这位老兵后,社会上也有很多爱心人士关心他,给他寄来了不少的东西。可是他还记得他是一个解放军战士,他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他将那些东西全都退了回去,自己依然低调地生活着。

在事后记者采访他时,询问他为什么隐藏自己以前的荣誉,他简单的答道:“这些荣誉是党和国家对我过去工作的肯定,不是炫耀的资本。这些奖章都是其他同志用鲜血换来的,如今他们不在了,我还活着,我有什么资格炫耀呢?我不能摆架子。”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向张文魁老人致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